涵育大學生斗爭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9月1日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斗爭是不切實際的。他強調要丟掉幻想、勇于斗爭,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寸土不讓,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質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當軟骨頭的風骨、氣節、膽魄。強調發揚斗爭精神,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國際國內形勢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高瞻遠矚提出的戰略性要求。如何涵育新時代大學生的斗爭精神、增強其斗爭本領,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
強化理論武裝,為涵育大學生斗爭精神強基固本。高校要引導學生把學通弄懂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提高斗爭意識、增強斗爭本領緊密結合起來,為戰勝一切風險挑戰提供強大思想武器。一方面,高校要把培養斗爭精神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抓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既倡導學生讀原著學原文,也深入挖掘各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讓學生感悟思想偉力,強化斗爭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要創新話語體系,增強理論教育的互動性和參與度。通過現場教學、微宣講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學習體悟斗爭精神,讓他們樂學、善學,學得進、學得深。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涵育大學生斗爭精神提供永續不斷的豐厚滋養。
厘清斗爭內涵,為涵育大學生斗爭精神舉旗定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講的斗爭,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大學生要常思“我是誰”這個哲學命題,既有自我肯定的能力,也要有自我否定的胸懷,“吾日三省吾身”,不斷自我凈化。青年是標志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大學生要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只爭朝夕”的緊迫感,發奮學習,刻苦鉆研,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在國家、人民、事業需要時,以“舍我其誰”的勇氣沖鋒在前。為民奮斗是大學生斗爭精神的核心要義。新時代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不斷錘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奮斗精神。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斗爭精神的方向,引導學生樹立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而奮斗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創造實踐機會,為涵育大學生斗爭精神蓄勢賦能。增強斗爭本領,牢牢掌握斗爭主動權,是大學生涵育斗爭精神的落腳點,是大學生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勇氣和底氣所在。只有不斷增強斗爭本領,才能在復雜的斗爭形勢中把握好斗爭方向和原則,才能在險惡的斗爭環境中見微知著、科學預判,才能在艱巨的斗爭任務面前撥云見日、攻堅克難。斗爭本領不是與生俱來的,對大學生而言,如果故步自封于校園之內,就難以擁有在復雜形勢中經風雨、壯筋骨,在克難攻堅中增膽識、長才干,真正鍛造成為“烈火真金”的機會。高校要著力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克服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離心現象”,要密切家校溝通,創新校社合作方式,共同為大學生搭建更多涵育斗爭精神的實踐平臺。要引導他們堅決抵制“佛系”“躺平”“啃老”等不良思想傾向,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通過“三下鄉”、“支教”、“西部計劃”、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校企或校地合作項目、參軍入伍等多種途徑,磨煉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為將來走上社會迎接更大風雨挑戰、開展更加卓有成效的斗爭蓄勢賦能,在實踐中領悟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練”的深刻內涵。
(作者鄒敏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