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維權是大學生應有的素養
積極維權是大學生應有的素養
楊怡晨(中國海洋大學2019級新聞學專業本科生)
王天定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新聞回放
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大學生在網暴漩渦中受到的影響更為直接且深刻。據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調查,20.82%受訪者認為自己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網絡暴力事件的影響,包括情緒、說話方式等;56.70%受訪者認為自己會受到部分影響,例如影響對事件的判斷。
主持人語
虛擬的網絡世界其實是現實社會的一面鏡子。此起彼伏的網絡暴力,只是我們社會中公共理性匱乏的一個表征。我們要反思并制止網絡暴力,要加強網絡素養教育、加強網絡立法與執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現實的課堂里,在生活和工作中,訓練人與人之間在相互尊重中求同存異,養成理性建設性的公民精神。
作為互聯網的深度用戶,大學生受到網絡暴力攻擊的概率不容小覷。再平常的事件一旦被惡意放大,鍵盤幻化而成的利刃就有可能落在任何人的身上。如何面對網絡暴力,儼然成了每個大學生應該仔細思量的問題。
自怨自艾和以暴制暴皆不可取,大學生應當學會拿起法律武器,正確維護自己的權益。保留證據、要求刪除侵權內容、索要侵權者身份信息、提出訴訟、涉嫌誹謗可報案,大學生需要對這五個維權步驟了然于心。
然而,面對網絡暴力,僅僅通過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就夠了嗎?曾因為取快遞被造謠“出軌”的杭州吳女士給我們作出了正確示范。吳女士在堅持起訴的同時,在社交軟件和媒體平臺上不斷發聲,用勇氣和社會責任感將自己的經歷變成了一面“應對網絡暴力”的標桿,她的案件也成功入選“2020年度十大法律監督案例”。
每一起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網絡暴力事件雖是個案,但都折射著許多亟待正視和解決的社會問題。大學生不能只是局限于維護自身權益,而要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勇于從單純受害者的身份中抽離出來,善于運用自己的膽量、技能和智慧,努力擴大自己維權的影響力。不論是樹立維權榜樣,還是推動制度完善,甚至只是簡單地分享經驗,都可以讓這份落在個人身上的不幸,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