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如何做“活”線上課堂
2020年3月9日,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羅翔入駐“B站”,短短5天就收獲了173萬多名粉絲。截至目前,羅翔在“B站”的粉絲數已突破1850萬,聽眾涵蓋各行各業,“B站”也掀起了學法普法的潮流。
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教師像羅翔這樣,以互聯網為平臺,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制作獨具特色的教學視頻,傳遞專業知識,在各個領域掀起廣泛的學習浪潮。那么,云端課堂何以興起,帶來了怎樣的改變,今后又將何去何從?
興起:媒介融合環境下的新變化
云端教學和短視頻行業的興起密不可分。從“B站”依靠“學習網站”之名迅速出圈,到微博啟動視頻號計劃,百度推出視頻App“百度看看”,知乎在首頁新增“視頻”專區,短視頻的行業蛋糕越做越大。
相較傳統的課堂教學,依托短視頻的教學輕松活潑、形式多樣,深受網友喜愛。因此,很多大學教師涌入視頻平臺,借助互聯網,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讓專業知識走出傳統大學體系。
以“B站”為例,泛知識類內容增長速度最快,其中科學科普類同比增長高達1994%。有1.13億用戶在“B站”學習。教師“UP主”也已近千位,包括中科院院士、大學教授、青年教師、科研機構研究員等,覆蓋近百個專業學科和大部分知名高校。
“短視頻+教育”參與構建知識生態的同時,也逐漸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據艾瑞咨詢統計,2019年,“短視頻+教育”市場規模達62.3億元,同比增長403%,主要涵蓋三部分:電商收入、廣告收入、直播間的打賞收入。這些收入都離不開“課”這一核心產品,教育類博主或售賣自己的課,或以帶貨的形式賺取傭金,或是獲得視頻平臺的創作激勵。
今年7月,人民網發布《2020年移動在線教育發展報告》指出,隨著5G、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服務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短視頻、直播教育將成為教育領域新風口;移動在線教育將滲透到更廣泛的學習場域;線上線下融合(OMO)成為在線教育發展新形態;移動在線教育成為數字經濟新增長點。
轉變:實現教育工作者和民眾共贏
在傳統科普領域,科普工作多為科普人員摘抄科普內容做推廣宣傳。知識講述上存在嚴肅枯燥、理解門檻高等問題。
以短視頻為紐帶進行的知識分享則簡明、有趣、互動性強。短視頻和大學教師的專長結合,轉化為打破知識壁壘的“通行證”,凸顯了“短視頻+教育”的本質,即知識的普惠化,知識傳播完成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帶動全社會科普能力的提高。
隨著視頻的播放,專業知識被傳播到各行各業,激發了學習者參與和分享的熱情,提升了民眾的科學素養。“以醫學行業為例,現在有些保健知識的宣傳很不規范,但是廣大民眾并不十分了解,部分人耽誤了病情,浪費了錢財,吃了很多虧。如果能有專業人士在一定范圍進行醫療保健方面的科普,相信上當受騙的人會少很多。”全國政協委員、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銳說。
“短視頻+教育”建立的是一個雙向受益的鏈條,不僅對學習者進行科普,作為知識傳遞者的大學教師也受益匪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蔡丹君坦言,網絡授課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疑惑,以反哺教學,“以前在課堂上,學生們不敢發言,在網絡上就不一樣了,他們會評論,也會大膽提問”。
大學教師創作視頻也是一個自我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網名為“三一博士”的長安大學講師薛恒瀟說:“前段時間,我去秦嶺深處探訪引漢濟渭。沒想到,秦嶺深處的風光這么美,工程現場這么震撼!當我鉆到秦嶺山腹中1000多米,那種感覺真的很難描述。”
這次經歷讓薛恒瀟計劃做一系列中國大型基建制造業工程的探訪。
未來:云端教學如何念好“活”字經
呂叔湘曾說:“在各種教學方法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活’。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在課上念好‘活’字經。”互聯網傳播知識也需要“活”,不能只是移花接木地把課堂從線下搬到線上。
創作科普視頻,態度嚴謹、確保知識準確是第一位的。薛恒瀟說:“資料必須小心求證,涉及的知識要一個個核實。有錯誤就要承認,然后去及時更正。這是科普的骨架。”
趣味性則是吸引用戶的訣竅。羅翔說:“學習是很辛苦、枯燥的,如果用一種趣味性引導,則能夠讓人堅持下來,那也未嘗不可。”于是,羅翔常以“法外狂徒張三”的案例切入,讓嚴肅冰冷的刑法與段子般的案例產生強大的張力,從而使刑法課堂充滿活力。
貼近生活,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翟東升的視頻創作訣竅。很多專業知識和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交集甚少,這就容易給人以“和我無關”的印象,難以激起非專業人士的學習興趣。一旦與個人生活建立聯系,做到“與我有關”,就容易引發共鳴。
“翟老師的課解釋了很多生活現象,讓我對司空見慣的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老師講的話題和我的生活密切相關,就連我這個一點基礎都沒有的人都想聽。”點開翟東升的“B站”主頁,幾乎每一條視頻下方的評論區里,都能看到類似的稱贊。
在視頻創作者百舸爭流的同時,適度的政策傾斜可以錦上添花。王銳建議:“現在需要解決的,就是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機制,引導和鼓勵更多的高校教師參與其中,讓老百姓都能得到科普的機會。機制方面可以靈活一點,如可以把教師的科普工作折合成課時、工作量,在評定職稱時優先照顧等,目的是能讓大多數人受益。”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