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治貧先治愚 扶貧先扶智 ——評《教育扶貧論——社會學的視角》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04  閱讀:次   |
42.9K

  新近出版的《教育扶貧論——社會學的視角》(胡俊生、李期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書,是一部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教育扶貧,特別是高等教育參與教育扶貧實踐的學術專著,全書基于現實,注重前瞻,其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顯而易見。

  直面老區貧困背后的教育元素

  教育貧困是最重要的致貧因素,也是最難補齊的發展短板。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阿馬蒂亞·森的能力和權利貧困理論等,都對此做出了闡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就堅持認為,貧困的概念中含有一個不能去掉的“絕對核心”,那就是缺乏獲得某種基本物質生存機會的“可行能力”。貧困必須視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剝奪,這是識別貧困的通行標準。人的獲取資源、機會以至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可行能力”缺失,就意味著陷入了貧困。其理論的落腳點,就在于試圖通過提升個人的能力來改善境遇消除貧困。事實上,教育的不足與虧欠,導致困難群體能力貧困、就業半徑收窄、精神自我設限及貧困的代際傳遞。只有從認知上厘清貧窮的本質與教育的內在關聯,才能讓困難群眾明白“扶腦袋”比“扶口袋”更重要。脫貧攻堅的一大收獲,正是讓人們普遍性地認識到了教育與貧困之間這種直接的因果關聯。《教育扶貧論》從實證與學理兩個層面充分論證了這一點。

  作為國家脫貧攻堅總體戰略的一部分,教育扶貧根本目的就是要扶智賦能,解決困難群眾的能力貧困問題。毫無疑問,這是防貧治貧的拔根行動、治本之道。該書上篇“社情調查篇”通過實地調查,就受助地區和困難群眾對既往教育扶貧及技能培訓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意愿訴求等相關問題進行走訪交流,傾聽最基層的聲音,形成明確的問題導向。作為一項以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為對象的研究,下篇“對策探討篇”針對性更強,其應用價值躍然紙上。

  聚焦高校扶貧的可行路徑

  高校擁有科技、人才、智力等獨特優勢,已然成為教育扶貧舉足輕重的一個方面軍。高校扶貧,重在智力幫扶。以“精準培訓”助推“精準脫貧”,是其扶貧的主要路徑。但“精準”要找準聚焦點、發力點,即以科技幫扶產業,以扶智賦能精準培訓三類人(致富能人和帶頭人、基層干部、青壯年勞動者)、兩個群體(鄉村教師、鄉村醫生)。培訓對象不同,培訓內容與方式亦應有別。這是精準培訓的重點所在。

  高校類型不同,辦學定位各異,學科專業優長也大不相同,這就決定了高校扶貧也是各揚所長,各顯其能。作者按農林、師范、醫學、職院、綜合類大學等幾種類型,分別梳理歸納出高校扶貧的若干典型幫扶模式,即農林院校的“扶業”“扶智”模式,師范類大學的強師幫教雙助模式,醫學院校的培才“扶醫”送健康模式,職業院校的“學歷+技能”雙提升模式,綜合類大學的全口徑賦能幫扶模式。這些體現行業類型特質及學科專業優長的幫扶模式,是我國高校扶貧實踐的經驗總結,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

  貧困是全人類的共同敵人,反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各國國情不同,反貧困戰略及推進路徑也各有不同。本書用一章的篇幅,選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國家,就其教育防貧減貧的做法和經驗進行專門介紹,從另一個層面為我們拓展了視野,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也大大增加了著述的豐富性與厚重感。總括起來,可借鑒的做法和經驗主要是:以立法形式確立反貧防貧的權威性,以系列配套政策將扶貧法律落地落實,以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扶貧經費支持,以優先區政策幫扶特困區域,用特殊政策精準幫扶特困人群,把教育扶貧的重點放在基礎教育領域。

  探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聯動機制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了貧困的代際傳遞現象并提出此概念。一般是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復父母的境遇——繼承父母的貧困和不利因素傳遞給后代這樣的一種惡性遺傳鏈;也指在一定地區或階層范圍內,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代際之間延續,使后代重復前代的貧困境遇。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復制與傳遞的最根本而有效的手段,幾乎已形成全社會共識。但是,教育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和路經實現“融斷”貧困傳導之目標?還有哪些影響教育效果的因素尚未論及或論之不深不透?學界見仁見智,顯然還有繼續深究之余地。

  本書選取了幾個側面加以分析,盡可能拉長加寬增厚教育幫扶鏈,多措并舉打好教育減貧濟困組合拳。在政策執行層面,應推動三項母嬰早期干預,就是將教育服務供給的援助政策前移到生命形成、孕育和新生之際,將這一階段孕產婦及胎兒的營養保健列入國家扶貧計劃。將營養干預、健康照料和教育服務供給三項政策整合為相互支持、相互補充、一體聯動、不予分割的“早期干預行動計劃”,切實解決“根”上幫扶問題。

  論證教育扶貧的突出重要地位

  沒有農村的真正發展,就談不到中國社會的真正進步。圍繞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其中包括:精準脫貧,專注特困人群;鄉村振興,旨在整體提質;新型城鎮化,彌合城鄉新裂縫。最終將是城鄉走向融合,一體發展。

  三項涉農發展戰略,從頂層設計及宏觀政策層面觀察,存在著前承后接、彼此呼應的內在邏輯關聯。2020年全面脫貧目標達成后,我們的關注點聚焦在脫貧攻堅戰略與農村振興戰略如何有機對接,如何處理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的關系,三大戰略交集中還存在哪些路障阻礙等,當然還有教育扶貧隊伍如何繼續為農村發展戰略調整精準助力,這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學術理論界、政策研究部門和地方行政部門共同參與探究。人才問題,是制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最大軟肋。扶智賦能主要解決貧困問題,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想真正補齊老區發展短板,尤需教育特別加持,集中解決鄉村人才嚴重匱乏問題。

  (作者常亞慧系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