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傳承和弘揚改革開放精神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
1982年,華南師范大學研究生部的研究生鄭炎潮,在撰寫畢業論文時,用一個新概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私營經濟”來定義雇工超過8人的個體經濟。這一提法引起極大的爭議。論文答辯前夕,導師告訴他,關于私營經濟那一章必須放棄,不放棄,他的答辯肯定不能過關。迷茫和困惑的鄭炎潮便將畢業論文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私營經濟》一章用信件單獨寄給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在看到論文之后,任仲夷親自約見了鄭炎潮。任仲夷說:“現在對個體經濟,只能扶持不能壓制,但要扶持個體經濟,首先就要給個體經濟正名,如果個體經濟頭上始終懸著一把‘資本主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個體經濟還怎么發展?你的論文非常好,為我們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我支持你。”
發生在華南師范大學的這則小故事,只是改革開放大潮中的一個側面和片段。在“私”字還是一個讓人“談虎色變”的名詞時,公開提出這樣一個說法,反映了一種解放思想、敢于突破觀念束縛的精神,是改革開放精神的生動縮影。華南師范大學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實現了快速發展,更能體會到改革開放精神的地位和價值。
進入新時代以來,華南師范大學在研究和宣傳改革開放精神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將改革開放精神的研究常態化。學校主要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等平臺,組織精干力量對改革開放精神的形成、內涵、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光明日報》等重要媒體發表了系列研究成果,撰寫并出版了《改革開放精神》。
二是成立教師和學生層面的黨史宣講團。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深入挖掘反映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精神資源,圍繞改革開放史進行了深度備課,在教師和學生中進行改革開放精神的宣傳。
三是調整思政課課程體系,修改培養方案,開設“四史”課程。作為選擇性必修課,本科階段的學生必須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中選擇一門進行修讀。利用地緣和資源優勢,馬克思主義學院力求把改革開放史課程打造為一門“線上學習+課堂交流+社會實踐”混合模式的“金課”。
四是打造優質線上資源。2021年3月25日,由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團隊主創的“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記憶”百集系列微視頻正式發布,向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獻禮。視頻按年份每一集選取一個典型歷史事件為核心內容,梳理和回顧建黨百年來的奮斗歷程。其中,涉及改革開放歷史的達40多集,用生動的故事講述改革開放精神。
五是重視校史中改革開放精神資源的挖掘。教育既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開放的助力者。近年來,華南師范大學充分利用“青春演播廳”“晚安華師”等學校重點打造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組織“親歷者”為學生們分享曾在華南師范大學學習和從教過程中榮獲“第一”背后的故事,學生們產生了思想的共鳴和認同,逐漸受到文化的熏陶,實現了改革開放精神的傳承。
(作者周憲系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