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體育強大而獨特的育人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體育發展,從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對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了重要論述。進入新時代,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體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四個重要”從物質到精神、從個人到國家,對體育進行了精準定位,對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體育是促進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一個健全的人既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文化內涵,還要有健康的精神和強健的身體,要通過發展體育運動不斷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與健康。當前,身體活動不足已經成為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體育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體育鍛煉可以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提高生命質量,減少醫療開支,是實現全民健康最積極、最有效也是最經濟的手段。當今社會,人們處于快節奏、高效率、強競爭的環境,體育運動更是改善不良情緒、緩解壓力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要將體育打造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為人們追求個人幸福、提升生活質量奠定基礎。
體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手段。體育融身體教育、精神教育與道德教育于一體。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里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因為體育鍛煉有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等許多好處。其一,體育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勇敢頑強、吃苦耐勞、沉著果斷、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體育規則有助于樹立公平公正的規范意識,集體項目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和集體主義精神,競技體育成績的獲得有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這與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不謀而合。其二,體育能促進人認識能力的提升。多數運動項目在運動或高速運動中要求運動者既要對外界物體的位置、運動特點等形成準確把握,又能迅速感知、協調自己的身體以保證動作的完成。這樣長期的運動能促進人的感覺、知覺能力的發展,提高人的反應速度和直覺判斷能力。其三,體育具有人際交往功能。“以球會友”“以棋會友”“以跑會友”等,正是體育作為交往功能增進人與人之間友誼的生動寫照。
體育是現代休閑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對生命質量、健康生活方式、個性化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更加關注。體育在休閑娛樂中所發揮的個體和社會功能是其他休閑娛樂活動所不可取代的。體育運動形式豐富多樣,選擇余地大,準入門檻較低,自由度高,靈活性強,為參與者提供了充分的自主選擇機會。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升級,體育休閑旅游、體育運動培訓、參與體育比賽等也成為人們追求健康、休閑、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在滿足人們對精神娛樂的需求、對幸福指數的追求、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發揮體育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作用
健康是促進人的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等時強調,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從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角度充分挖掘全民健身的社會價值和綜合作用。
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從2014年《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到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健康中國建設,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水平一直保持著高度重視。在全國廣大體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通過不斷加大公共體育經費投入,覆蓋城鄉的、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371.34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2平方米,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數超過1.86名。體育正全方位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以喜聞樂見的健身形式和豐富多彩的健身活動引導著人民群眾樹立“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的新理念,全民健身熱潮高漲,正成為促進全民健康、全民幸福的重要手段。
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也將“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作為建設體育強國的指導思想。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既是新時代我國全民健身工作的新起點,也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及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對全民健身提出的新要求,這意味著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兩大民生工程要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相互滲透、互為一體。要充分發揮體育健身作為非醫療干預手段在主動健康、積極健康中的有效作用,與國家衛健委合作細化落實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協同聯動機制和專項行動計劃,推動健康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加強運動防護師、運動營養師等人才培養,建立體衛融合重點實驗室,完善運動處方庫。推廣集運動營養、科學健身、傷病防護、心理調適為一體的主動健康管理新模式,開展老年人非醫療健康干預,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新建社區老年人運動與健康服務中心,通過全民健康促進全民幸福。
發揮體育促進青少年發展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見證者和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重視青少年成長,對他們寄予殷切期望,充分肯定了青少年健康成長在國家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深刻詮釋了“少年強、青年強則國強”這一重大命題。我們要推動實現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功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為青少年全面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為少年兒童增強體魄創造有利條件。培養青少年強健體魄是一個銖積寸累的過程,需要社會協同,融合用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為少年兒童增強體魄創造條件,讓他們像小樹那樣健康成長,長大后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培育青少年強健體魄的教育大格局,對新時代青少年體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要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體育價值和功能,推動三者統籌治理、協調發展。家庭是青少年學習體育運動的啟蒙地,是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所。學校是青少年體育運動的主戰場和主渠道,是實現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主陣地,教師是雕琢青少年強健體魄的中堅力量。社會是青少年全方位參與體育鍛煉的根本保障。全社會要積極為青少年提供參賽機會、投入場地設施和提供體育資源,要為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實踐、鍛煉提高提供條件。
在深化體教融合中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體教融合內含體育強國和教育強國建設兩大戰略目標。集中力量突破現有的體制機制,打破體育與教育的壁壘,對解決文化學習與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以及保障青少年運動員享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等具有重大的意義。促進全體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體教融合的根本遵循。2012年上海市率先出臺《關于深化上海市體教結合的意見》,提出了密切協同、突出普及、資源共享等舉措。之后,全國許多地方也推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2020年9月,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
進一步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創新,需要各部門和全社會拿出更大的勇氣突破難關。要優化青少年體育競賽活動體系,完善青少年各級各類體育競賽活動制度,健全運動成績評定與獎勵機制。鼓勵各運動項目創辦高水平青少年賽事活動,充分利用冬夏令營活動,實施體育運動技能培訓。要培育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鼓勵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建立銜接有序的培訓、訓練和競賽體系。要建立后備人才多元化培養體系,暢通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進校園的體制機制。要形成多部門以及社會組織、市場共同參與的青少年體育治理體系,打通政府部門、社會和市場之間融合的堵點,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協同的體教融合格局。
體育薈萃著人類巨大的生命力量,洋溢著人類不竭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潛力。體育能夠強身健體、愉悅身心,能夠為國爭光、振奮精神,更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們要充分發揮體育的積極作用,加快體育強國建設,推動體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
(作者李崟系上海體育學院黨委書記)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