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增光添彩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高等教育是教育提質擴容工程的重要部分。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的教育目標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又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和高等學校綜合改革,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那么,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如何本著“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精神,實現對“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勢在必行。
解開高等教育公平與質量問題的鑰匙
教育普及化需要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顯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4.4%,已經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級階段,但與《綱要》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日前,在“文明交流互鑒:高等教育的國際對話——‘民大七十載’”國際會議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鐘秉林就高等教育發展形勢發表了看法。針對現在人民群眾享受高質量教育的迫切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短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等問題,他認為,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要注重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促進公平,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高等教育需求。實際上,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是為了使更多人能公平地行使受教育的權利,但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接受一模一樣的高等教育,而是實現高等教育多樣化,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選擇,從而接受適合自身全面發展的、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的高等教育。
高質量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那么,高質量高等教育發展的意蘊到底是什么?鐘秉林教授從三個角度進行解釋:從宏觀角度看,必須引領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助力和引擎;從中觀角度看,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成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從微觀角度看,要實現學習者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可見,高質量高等教育肩負著社會發展、教育發展、人的發展等多元現實任務。在鐘秉林教授看來,只有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高等教育結構體系、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參與國際高等教育治理等多方面入手,高質量高等教育才可能達成目標。
高等教育普及化解決公平問題、高質量高等教育發展解決質量問題,教育公平與質量問題的解決不斷促使教育水平的螺旋式上升。可見,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是解開高等教育公平與質量問題的鑰匙,需要各高校交流互鑒、共同探索。
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
當今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也需關注國際高等教育變化,才能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當今世界的國際高等教育到底在發生哪些變化?在此次論壇上,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通過回顧我國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的發展歷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報告,報告展望了2050年及以后的教育遠景,并提出了賦予教育以國際化的職責、承認世界的多元性和不同世界共存等七大教育宣言。面對國際化為教育多樣化帶來的機遇,劉海峰教授認為,要構筑人的職業生活和終身學習發展基礎,關注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問題,注重高等教育開放性、聯通性和國際化,就應在原有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謀劃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加開放、更重生態的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
“國際化需要兩棲思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陳洪捷教授指出,兩棲思維意味著理解、承認和尊重兩種不同的規劃:要理解“外情”和立足中國。不理解“外情”,就無法學習和借鑒,也就無法與“外人”真正溝通;而無法溝通,就沒有國際合作、沒有國際化。對待高等教育國際變化,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多研究、多溝通高質量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Fred Dervin教授將理想型高等教育跨文化性形象地比作“八爪魚”,八爪魚既有控制體色變換的指揮系統,又有多條感覺靈敏的觸手。在高等教育發展中,如何給每一個“觸手”跨文化的機會,如何彼此學習,如何為共同的目標和愿景作好準備、付出努力?受“八爪魚”模型啟發,我們要意識到跨文化的復雜性,時刻謹記共同的培養目標,同時通過對話,擁有在全球參與的機會并發揮作用,從而真正推動高質量高等教育在全球的發展。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振天教授對Fred Dervin教授的觀點給予肯定,并強調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正因為復雜、多樣,所以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應該相互學習,相互理解,而不是用單一固化的功利視角來看待高等教育。強調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正因為像八爪魚那樣復雜、多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更應該“相互學習,相互理解,不要用單一固化的功利視角來看待”。
促進高等教育多樣化
隨著名校排行榜壓力不斷來襲,許多曾經“術業有專攻”的院校,紛紛向綜合性院校轉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我國高等院校的多樣性正在減少。高等院校多樣性的減少,勢必會影響多元化高等教育體系的構建,不利于高等教育普及。但是,民族院校和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雙肩挑的師范院校一直是高等教育多樣性中的一抹亮色,是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的兩大重點。
堅守民族高等教育的政治底色。“經典的大學理念總是凝結著經典時代的精華”,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吳明海教授以延安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的前身)為例,認為其歷史意義在于凝結延安精神,自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民族院校的改革與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歷史基礎,賦予了嶄新的時代精神。
“民族院校要以服務國家重大政治戰略為政治價值取向,構建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學科體系,傳播好中國好聲音。”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蘇德教授認為,要以開放包容的教育理念,確保民族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精準落實;加強民族院校間合作,分享成功做法和有效經驗;以規范扎實的科學研究,強化中國民族高等教育的國際話語權。尤其是在面向世界構建中國特色民族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者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要站在理論、政策和實踐的前沿,拓寬視野,依據本土實踐,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全面、深入地研究民族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成果要有科學性、規范性、前瞻性、針對性、實用性,從而真正樹立“中國特色民族教育”的全球品牌。
“民族地區高校作為區域內的智慧組織和技術供給站,在固脫防返中肩負著特殊的政治使命。”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李曉華也指出了民族高校的特殊性,“通過對口支援促進民族地區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守衛民族地區個體受教育權和形成具有獨特社會文化屬性的教育體系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交流互鑒、辯證發展。西南民族大學陳達云教授認為,構建民族地區高質量教育體系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然要求,民族高校要堅持辦學的政治特色;堅持平等、進步、創新、發展的原則解決民族問題的民族特色;堅持與時俱進,在模仿移植調整改革整合中呈現不斷探索的歷史特色,在發展中不斷處理好一流、特色、水平、質量的辯證關系,在交流互鑒中辦得愈發有特色、有水平、有質量。
教學生與育老師兩位一體。《綱要》將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師范院校列為教育提質擴容工程中高等教育部分的重要內容。“在整個社會教育需求中,師范院校地位特殊,是典型的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雙肩挑’”,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孟繁華指出了師范院校在教育質量生態鏈條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可見,如何保持師范院校的獨特性,也是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大重點。
在堅持內涵、特色、差異化發展基礎上辦師范教育。孟繁華教授從宏觀上提出了師范大學的善治之道,一是落實學科建設的強校之基地位;二是重點建設好與師范院校辦學定位和特色相契合的學科群;三是加強在前沿和學科交叉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教育是使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社會機制,全面發展的教師能更好地擔起培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師范院校培育“未來的老師”理應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此,中央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教師陳子冰認為,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現狀不容忽視,應將心理教育貫穿到五育之中,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直面教師成長困境的基礎上談育師。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師胡迪雅分享了她對民族高校青年教師任教現狀的問卷調查結論:現在大多數民族高校青年教師處于壓力較大的狀態,這種壓力來源主要有科研壓力、職稱評定、教學壓力、子女壓力和績效考核等。事實上,民族高校青年教師的成長困境也是廣大青年教師的一個縮影,師范院校教師培育的是未來的教師,只有師范院校青年教師的成長問題先行解決了,育師的任務才能有效完成。
對此,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丁湘結合多年班主任工作經驗,認為應該從源頭落實黨和國家對教師的要求,從培育民族情懷、培養以人為本的教學觀、打牢教學基本功三方面入手,為民族地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提供助力。(文/本刊記者 李景 吳紹芬 徐楊)(《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21年第11期)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