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助力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在人性之情感的內里塑造,它是中華民族各同胞心之所同然。身處四海之內的中華兒女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凝聚壯大,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育“民吾同胞”“天下一家”的人文道統,在仁愛德化的中華文化精神潤澤下攜手同行、風雨同舟,生成骨肉相連、血脈相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生命。
在歷史的生存、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各族同胞同心互助、相知相愛、通情達理,形成了寬厚、篤實、謙讓、誠信、合和的生命品性,尤其能在“情”字上見中華民族人性之誠實可貴。以“仁”“義”“誠”“愛”“信”等“情”為中華民族各同胞所崇尚之“理”,將之視為天理人道,經過“理”之滲透的人“情”,亦可名之為“性情”,因而性情中人最為世人所稱道。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經由中華民族悠遠、博厚的歷史實踐積淀而形成的意識心理在“性命”上追求對“個我”“物欲”的超越“性”,在修身立命中化性起偽,在學而時習、見賢思齊、親仁善鄰中陶鑄出“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中華民族道德和藝術之生命。
中華民族道德和藝術之生命,其根底在于“人情”之醇厚自然。與人處,注重人與人交往之共通性,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即為人性之顯露。為仁由己非由人也,其中雖不離理性之是非判斷、意志之克己復禮,然其內核處卻在于情感的油然而生,對善之選擇、踐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情感之真可穿透理性,彰顯人之情義無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顏樂處躍然可見,好學之情涌動。它們共同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尊德性道問學”的赤子之心。
總之,中華民族道德和藝術之生命,一則“善”,一則“美”。“善”中理性之意志在情感的推動下可達行為之自覺,促使人行善而不假思索。“美”中理性之認知、概念模糊了邏輯法則,在“物我”相融中展現著生命的體驗,身心通達豁亮而怡然悠哉,天地萬物依生命情感的共鳴而引發真理的顯現和認同。
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各同胞也要弘揚“尚人文、崇仁道、求和善、貴誠實、講包容”的中華民族生命性情,讓其在現實中煥發出新的活力,為包括民族地區在內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道德和審美的人性情感基礎,以人性生命體驗來凝聚各民族同胞的向心力,使之用美的方式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和精神文明創建,從而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在人們身心性命和創業行動中。
(田夏彪,白族,大理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21年第11期)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