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助推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語言文字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國家繁榮發展的根基。語言文字事業的發展依靠的是黨的領導、社會力量參與、人民群眾支持。除此而外,科學研究也是助推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確立了以漢字簡化和規范化、普通話推廣、掃盲運動等為核心的語言文字工作任務。語言學界當仁不讓,成為學術支撐的歷史擔當。1950年6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成立,確定了有步驟地從事現代漢語、中國語言史、國內兄弟民族語言和亞洲鄰近各國語言研究的方針和調查國內各地方言和兄弟民族語言、研究現代漢語語法、輔助識字運動等任務。《文字改革》和《中國語文》等雜志為上述任務的開展提供了理論研究陣地。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出版了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新華字典》,同期開編的《現代漢語詞典》成為新中國第一部規范性的語文詞典。在地方高校和科研機構,學者們有的大力編寫地方方言與普通話的語音對照手冊,以方便方言區人們的普通話學習;有的積極參與民族語文的普查工作與少數民族文字的創制和改造工作。
改革開放之后,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法制化和信息化工作成為語言文字事業的核心。一批專業學會陸續創立,比如中國民族語言學會、中國語言學會、中國修辭學會等,各地方性的語言學會也紛紛建立;一批專業刊物創刊或恢復出版,比如《外國語》《現代外語》《方言》等。這些學會和刊物的出現,為學界提供了討論問題的陣地和發表見解的場所。1984年9月,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成立,將漢字整理和規范、語言信息處理、社會語言學等作為主要研究領域,從而與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形成了本體和應用研究齊步而行的比翼形態。這個時期,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話調查、漢語方言調查等成為學術研究的主要論題。許多基礎性研究也為后來的一些重要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和人才基礎,比如當下正在進行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
進入新世紀之后,以構建和諧語言生活、提升國家和公民語言能力為工作任務,語言文字事業提出語言資源、語言生活等理念,提出了大語言觀、大語言工作觀等。一批“社會語言學”的教材蓬勃涌現,尤其是“中國語言規劃論”三部曲的陸續出版奠定了中國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的基石,“語言生活四大皮書”系列、《語言戰略研究》、《語言規劃學研究》、《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等出版物則提供了更多刊發研究成果的期刊。在研究論題方面,語言與性別、語言變異(語音、詞匯、語法)與演變、雙語/雙方言與多語、網絡語言、外來詞等新形勢下的新論題層出不窮。
新時代以來,語言文字工作致力于語言文字治理的現代化,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數字信息空間建設。語言文字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中文教育、國家語言能力、數字時代的語言問題、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傳承傳播和創新等論題紛紛出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學界的國家意識和家國情懷、政府與大眾的語言意識和語言覺悟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政府和學界之間有了更頻繁的互動。在學術論文、研討會、學術著作和研究課題之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用研究報告或資政報告來為語言文字事業和國家發展提供更優質、更高效和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國家語委科研“十四五”規劃的初始之年。當前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愈加復雜和不確定性的增強,語言文字事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形勢。在此背景下,語言學界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學者更應該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用扎實的調查、嚴謹的研究、有力的建言、務實的方略為語言文字事業的健康發展,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繼續貢獻力量。
(作者王春輝系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語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