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思政同行,授業傳道并舉 ——古代漢語“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
古代漢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其中蘊含諸多思政元素,是語言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連民族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古代漢語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新文科背景下,著眼變局,主動求變,按照人才培養規律,構建多元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專業知識教學,在授業傳道中提升各族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課程教學為基礎,提高知識積累度
古代漢語課程遵循“以人為本”理念,尊重教育教學規律,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深入挖掘古代漢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對涉及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釋,提煉出愛國、處世及修身方面的思想、理念,強化責任、使命與擔當意識,針對民族高校特點進行課程思政規劃,將課程思政寫入人才培養方案,并融入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內容整合等方面,貫穿于課堂授課、實驗實訓和作業考核等環節。
教師發揮主力軍作用,心懷“國之大者”,精心組織教學,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將古代漢語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專業學習,發揮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教育功能,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種“專業+思政”的教學模式,凸顯了課程的知識性和人文性,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層面培養學生,使學生在學習古代漢語知識的同時,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掌握其古今嬗變關系,提升文化自信,主動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專業知識體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充分體現了古代漢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同時也活化了教學,促進了專業知識的積累與拓展。
以創新實踐為依托,提高能力提升度
古代漢語課程構建了實踐體系與體驗體系,并將其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補充與實現路徑。
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堅持OBE(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理念,運用導學式、平臺式、體驗式和過程化“三式一化”教學方法,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運用網上課程平臺等現代技術手段,設計多元化課程。古代漢語課程不僅構建了實踐體系,包括書法、茶道、國學經典誦讀、傳統工藝制作、傳統情景劇編演、傳統文化知識演講與競賽等,還構建了體驗體系,包括廊宇文化、校園文化和網絡文化等,形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立體環境。學生在實踐中感悟中華文化的悠久與深邃,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認同與自信。第二課堂借助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優勢,通過系列文化講座、英語角、漢語角、中國知識大賽、文化藝術展演等增強中外學生文化互動,傳播中國文化。教師依據學生特點分層施教,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古代漢語選題,進行社會實踐、文化調查、論文寫作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申報,強化學生的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培養其應用能力、創新能力與科研能力。
這種課程體系、實踐體系、體驗體系相結合的多維度、多模式的教育教學機制,激發了學生的靈感,使學生通過專業學習,在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優秀民族文化傳承與弘揚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實踐成果,不僅加深了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而且增強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古代漢語發揮課程建設主陣地的作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形成協同效應,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學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品格與行為舉止。
以素質培養為主線,提高價值認同度
古代漢語課程以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群為依托,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在文化基礎、專業理論、專業技能三個層面設計文化素質系列活動,供每個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選擇參與,并指導學生參加書法、演講、漢字聽寫等有較高影響力的競賽,增加挑戰度。學生從中深刻認識到文化自信的內涵,培養了吃苦耐勞、嚴謹求實的品格,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受到了教育。
學生在實踐中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以民為本等治國平天下的大局意識和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等個體修身的自覺追求,古代仁人志士從個人認知和行為上對國家政治、民族、歷史、文化等全方位的認同,激發了當代學生強烈的國家意識。
在學生認同的基礎上,教師積極發揮授業傳道作用,進行思想啟迪與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喚起對祖國的滿腔熱忱,效仿先人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憂心,砥礪品格、崇德力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才干、有智慧、有德行、有情懷、有理想的接班人。
以考核評價為保障,提高理論踐行度
古代漢語課程靈活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方法進行考核,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對教與學形成導向、評價和反饋。
考核關注學生完整的學習過程。過程性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50%,由平時考勤的量化評分、課后作業的等級評分、課堂發言和參與實踐的鼓勵評分構成;終結性考核占總成績的50%,為期末考試的精確評分。各部分均有一定比例的思政內容,將專業知識點與個人行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的價值元素有機融合,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家國情懷、個人品格和科學觀三方面的思政教學效果。
這種知識、能力、思想等多維復合的綜合化評價體系重視過程評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數據顯示,學生線上學習的課堂互動、學習訪問數、討論發帖、教學音視頻觀看、課后作業、章節測試等關于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融合的內容明顯增多,學生在收獲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了文化認同,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使命感。
(作者辛志鳳系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大連民族大學2021年教改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群‘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與評價標準研究”[項目編號ZD202120]階段性成果)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