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底蘊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一重大判斷,更加凸顯了“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重要價值。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代具體實際相結合,要求我們通過當代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萃取時代精華,有效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不斷增強中國精神的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文化根基和精神底蘊。
中華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對自身文化影響力的堅定信心。每一種文化都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經驗和智慧,都體現著其價值和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盈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擔當之意,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修身之道,以和為貴、求同存異的處世之策,勤勞勇敢、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根植于內心、熔鑄于血脈的文化基因,垂久而傳遠,歷久而彌新。事實充分證明,每到重大歷史關頭,中華文化都能隨國運之變化為我們提供強大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根植于5000年中華文化沃土,著眼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保持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內容,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同時,在對外交流平臺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打破文化交流的壁壘,將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文化標識,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與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以多樣化的表現形式,適應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培育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從而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中國精神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神底蘊。百年來,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積累的寶貴經驗就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正是為了民族大義、舍生取義的革命先烈,忘我奉獻、不怕犧牲的時代楷模不斷探索和奮斗,才書寫了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動人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民族、有這樣偉大的民族精神,是我們的驕傲”。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當前,中國古老大地向世界呈現出的是一派熱氣騰騰、欣欣向榮的精神氣象。各種新生事物不斷涌現,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英雄楷模輩出,不斷豐富著中國精神的時代內涵。盡管我們正面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決定了推進發展的堅韌性,但萃取時代精華,形成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應當成為重大時代課題。要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始終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讓中國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熔鑄輝映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不斷崛起的大國,必定是有文化影響力的大國。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能脫離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時代發展的語境。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思想文化無不融匯于黨的政治綱領和行動指南,這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文化使命和政治本色使然。因此,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都應當統攝于厚重的歷史文化與時代發展所體現出來的時代精華為指引。
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我們既要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又要增強憂患意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懼風險和挑戰,在變局中開創新局,行穩而致遠。目前,受新冠疫情影響,經濟全球化遭遇寒潮,民粹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了直接威脅,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增加。中國共產黨立志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始終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以執政黨獨特的風采,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通過闡釋好“中國之治”蘊含的制度密碼和文化密碼,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和現實價值,讓可信可愛可敬的中華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形象更加鮮亮,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張北坪系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