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8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彰顯了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堅持偉大斗爭,維護中華民族團結,共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偉大夢想的極端重要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演進是一個由自在、自覺到自為的漸進發展的動態過程。自古以來,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與其他民族保持著密切交往,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近代各種社會危機不斷強化著各民族的國家認同感,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驅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自在走向自覺。新中國成立后,進一步加快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特別是以立法形式從根本上深化了民族平等與集體意識,隨著制度和法律的不斷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趨成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多元一體格局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心理層面的共同有機構成,是中華民族整體認可的價值共識。尤其在文化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順應了多元一體的歷史文化基因。各民族間多元文化的整合與融匯,依托于民族交往與交融,主要通過文化包容的方式,兼收并蓄各種民族文化,使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認同感在中華文化內涵的不斷豐富中得到提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新時代條件下,要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完整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思想,深刻理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總“綱”。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是某一個民族的強國夢而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復興夢,必須實現各民族共同奮斗、共享繁榮。首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不斷提升中華民族內部的高度認同感,引導各民族自覺維系民族共同體的穩定發展,通過整合中華民族內部差異,強化各族人民的相互認同,使各族人民自覺遵守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部規范,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基本支撐。其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不斷團結聚合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力量,通過在民族心理上形塑相似的情感、規范和目標,形成具有共性特征的價值觀念與文化信仰,加快推動各族人民產生維護民族共同利益的認識自覺與行為自覺,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整體向心力,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強化心理共識。最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不斷強化中華民族內部對共同目標的認知,將集體的需要和意愿轉化為個人的價值取向,升華為共同的奮斗目標,為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邁進注入更大力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中華民族共同體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利益共同體,利益是促進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因素之一,要自覺維護好中華民族整體的共同利益,使各族人民緊密相連、休戚與共。只有民族團結才能保證國家民族的長治久安與社會發展的行穩致遠,這也是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要求。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其核心在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與民族團結教育。一方面,要基于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悠久歷史文化和共同抵御外來侵略的歷史進程,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促進各族人民自覺維護中華民族集體榮譽與集體利益。另一方面,要堅持在共同體內部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反對各種形式的民族分裂主義。要深入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團結內具的高度統一性,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民族團結的根基,同時以民族團結的發展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二者在循環往復中共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民族向心力。
(作者張曉平 周燁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重慶交通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