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新教材改革需要教師自我革新
2017年,統(tǒng)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正式啟用,到2019年實現(xiàn)義務教育階段全覆蓋。2018年,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開始實施。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新課程新教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刻的本質內涵。它力求結合學科教學特點,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體化為聚焦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課程目標;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構建科學、生動、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健康成長的教材體系。
落實立德樹人的新課程新教材要付諸教學實踐,取得育人實效,關鍵在于教師。課程和教材的改革創(chuàng)新能否真正在學校和課堂中落地,通過教學成功地轉化為學生學習成長的教育質量、教育效益,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教師。
教師要擔起實施新課程新教材的主體責任
教師要擔當起主體責任,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主動適應并有效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實現(xiàn)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功效,必須在新課程新教材的教學實踐中進行自我革新。
這種與新課程新教材改革相適應的教師自我革新,大致包括三個層面。
一是思想精神的自覺,堅持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教師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自覺轉變與新時代教育改革包括課程教材改革和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tài),對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和課程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要做到“靈心澈悟,即知即行”(葉圣陶語),也就要再一次實現(xiàn)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的自我覺醒,堅定信念,主動進取,篤實踐行。
二是自我教育的先行,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師在道德上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yǎng)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準則貫徹到新課程新教材育人價值的正確開掘與有效實踐中,體現(xiàn)在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成長的“言教”和“不言之教”中。教師在專業(yè)上要加強自我研煉,圍繞新課程新教材不斷拓展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教育理論思想,并結合學生實際扎實開展教學研究,在解決教學現(xiàn)實問題的同時,實現(xiàn)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的修煉、更新和提升。葉圣陶曾經在談到教師鉆研課程教材、設計課堂教學時指出:“看看參考材料,只能起輔助的作用。真的自力更生,還在于自己教育自己,培養(yǎng)真功夫。”教師不斷磨礪這樣的“真功夫”,才能為新課程新教材有效教學提供有力的專業(yè)支撐。
三是善教善導的實踐,堅持教育者實踐創(chuàng)新。教師要在新課程新教材的有效教學研究中不斷總結新經驗,生成新智慧,努力做到善教善導。要善于優(yōu)化課堂,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適應新課程新教材、有機貫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學實踐;善于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使用新課程新教材、生動體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自我教育,從而實現(xiàn)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
教師應系統(tǒng)深入研究新課程新教材
筆者想通過一個實例來說明自我革新對于正確、有效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和實現(xiàn)教師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
筆者曾參加了某小學組織的一次新課程省級課題研討。課題的名稱是“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指導下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的提出,源于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旨在研究這一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并用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作指導。課題很有價值,研究方案也作了具體設計,但在研討中專家們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
該課題的研究方案中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核心概念界定為:“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能力。”設計者給出這個界定,可能參考了一些理論資料,但肯定沒有研究語文新課程標準。語文新課標寫得很明確:“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上述課題界定將“思維能力”大大窄化,用邏輯思維能力解釋人的整個思維能力,忽略了在語文學習與運用中非常重要、往往起主導作用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等思維能力,以及靈活性、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愛因斯坦在《論科學》中開篇第一句話就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并指出“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可見這些思維能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語文學習與運用中更是如此。這個界定也肯定沒有研究“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生即兒童思維具有與成人不同的特點,基于直觀經驗的感知、體驗、情感、想象、直覺、靈感等是其非常重要而寶貴的組成部分。葉圣陶曾說,兒童“固有文藝家的宇宙觀”,“以直覺、情感、想象為其生命的泉源”。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一方面誠如皮亞杰所說,要使學生由直觀形象思維逐步發(fā)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另一方面又必須同時使兒童的形象思維和直覺、情感、想象等能力得到保護和培養(yǎng),并使之逐步提升到高級的形象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水平。
上述課題屬“實踐研究”,但在研究目標和內容設計上,卻脫離語文新課程新教材的具體現(xiàn)實背景和基礎,只是像目前教學研究中常見的那樣,探討一些抽象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在筆者看來,這項課題的研究,應該基于語文新課程新教材,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探索具體的教學目標和路徑。研究內容應包括:研讀相關原著,深入發(fā)掘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對當代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具有指導意義的教育理論和智慧;梳理課程教材,系統(tǒng)構建語文學科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開展行動研究,探索總結語文教學包括閱讀、寫作以及口語交際教學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路徑和方法;立足課堂實踐,積累形成語文教學包括閱讀、寫作以及口語交際教學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設計和課例,等等。
這個案例說明,要取得新課程新教材教學研究應有成果,教師必須改變形式主義的研究方式,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加強思想自覺和理論修養(yǎng),加強對新課程新教材的系統(tǒng)、深入研究,并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
教師的自我革新,本來就應當與課程教材改革和教學改革相一致、相同步、相作用、相促進,同屬于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整體改革發(fā)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只有讓廣大教師徹悟這一道理,清醒地意識到肩負的立德樹人使命,知變、應變、求變,加快進行自我革新,才能推動新一輪課程教材改革、教學改革和教師自身發(fā)展共同取得成功,才能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到實處,實現(xiàn)新時代新階段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作者任蘇民系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江蘇省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所務委員、研究室主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