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過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負著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政治使命。高校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場域,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對于提升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成效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融入思想理論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學史明理”。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開展思想理論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問題。一是打造課程思政“金課”。課程思政是提高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探索。高校要以教學改革為動力,系統梳理課程思政的核心內容,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利用豐富的黨史資源,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打造課程思政“金課”,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思政實踐模式和路徑。二是創新思政課程建設。思政課是旗幟鮮明開展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應持續加強和改進思政課建設,要特別注重教學理念、方法和平臺創新,將黨史學習教育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創新實踐融入思政課教學,切實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使思政課讓學生真心喜愛、畢生難忘、終身受益。
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學史增信”。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堅定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一是以特色黨課引領。黨課也是思政課。高校應將黨史學習教育中的專題黨課作為對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課程,堅持上出特色、講出“黨味”,通過打造特色黨課,有力激發廣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二是以特色宣講灌輸。理論只有被群眾掌握,才能煥發出巨大的力量。開展理論宣講,進行理論灌輸是幫助大學生掌握理論力量、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方式。高校應緊握黨史學習教育中專題宣講的有利契機,向學生講清楚講透徹理論熱點難點問題,更好引導學生繼承光榮傳統、開創偉大事業。三是以特色活動滲透。校園文化活動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載體。高校要搭建黨史學習教育特色文化活動平臺,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筑牢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基礎。
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學史崇德”。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大力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導青年學生不斷提升道德境界、強化道德自律、涵養道德情操,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一是開展常態化日常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重在水滴石穿,貴在持之以恒。高校應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重大紀念日、主題黨團日等常態教育活動,融入國情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校史教育等常規教育內容,引導學生時時處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二是探索情境式主題教育。情境式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首創精神,鼓勵引導學生結合學科特色和專業優勢,創新探索情境式教育模式,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和角色扮演,讓學生深入其中、身臨其境、深受教育。三是深化新時代榜樣教育。典型示范和榜樣帶動對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高校應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大力宣傳新時代先進人物和學生身邊的朋輩典型,引導學生學習先進事跡,對標先進典型,感受榜樣力量,爭做時代先鋒。
融入社會實踐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學史力行”。著力深化實踐育人體系建設,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教育,引導青年學生主動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偉大實踐,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任務。一是用好紅色資源。紅色資源是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優質資源。高校要引導學生深入紅色教育基地、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改革開放前沿陣地,通過重走紅色土地、尋訪紅色人物、開展現場研學和志愿服務,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二是助力國家戰略。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的需要是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重要指向。高校應緊扣國家和地方“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通過開展義務支教、科技幫扶、文藝展演、法治宣傳等,引導青年學生切實服務鄉村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用實際行動詮釋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三是奉獻服務一線。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是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根本目的。高校要組織廣大學生深入鄉村、社區、西部等基層一線,開展下沉式、進駐式的實踐鍛煉和學習體驗。要精心設計實踐路線,共同打造實踐基地,引導幫助廣大青年學生在基層一線上好社會實踐這堂大思政課,在觀察實踐中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作者陳祝峰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師范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