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賦能新商科創新型人才培養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關鍵時期,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質量保障和提升機制是關鍵所在。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普惠共享,從而整體提升教育發展水平、更好實現教育有效均衡成為大勢所趨。
北京工商大學是北京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學校把培養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型高水平人才作為首要任務,主動融入和服務首都發展新格局,圍繞“四個中心”城市定位和“兩區”“三平臺”建設,特別是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大力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依托經管、商科專業的傳統優勢,通過信息技術賦能新商科跨專業融合,重構“數字技術+經管理論”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探索交叉融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數字時代商科特色的創新型人才。
成立數字未來資源中心,踐行“五新”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
學校成立數字未來資源中心,以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基石,搭建了智慧教學管理一體化平臺,升級原有教務管理系統,建成大數據可視化展示中心、融合媒體中心及兩校區公共智慧教室,實現了跨校區間互聯互通、直錄直播、資源共享的工商智云教學環境。
依托信息技術,學校從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組織和管理體系切入,堅持推進培養機制改革,以“完全學分制”為途徑培養創新型人才,形成了“加強基礎、尊重選擇、因材施教、銳意創新”的新商科育人特色。這一育人特色充分體現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的“五新”:新環境,搭建智慧教育教學物理空間;新資源,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網絡;新教學,一體化平臺引領教學模式改革;新教師,實施教學行為分析助力差異化培養;新評價,完善本科生能力評價體系及教師個人自畫像。依托“五新”理念,學校構建了互動性、主動性和包容性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變革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模式。
改造提升傳統經管、商科專業,推進新商科創新型人才培養
根據數字經濟時代商貿服務業人才需求,學校將信息技術融入商科課程,對傳統經管、商科專業進行跨學科交叉重組。構建起以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貿易和數字旅游為特色的經管新商科專業集群,完成經管類新商科專業培養方案更新。優化、改造和升級跨學科專業,如數字稅收、數字貿易、量化金融等。以新商科和國際認證為導向,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學體系和基于學習成果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
學校專門成立國際經管學院,形成了“三融合+兩平臺”的新商科建設基礎。“三融合”指學科融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兩平臺”指開放共享平臺和立德樹人平臺。探索“1(管理學導師)+1(工學導師)+1(實踐導師)”協同育人導師組制度,健全一體化、全方位育人體系。推進跨院校、跨國界、跨行業聯合教育,保險精算學專業已獲得英國、北美精算師協會豁免認證。
學校通過搭建開放共享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實現人才培養中產教研的深度融合。建設“政企行校”協同育人“雙創”導師隊伍,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創業孵化項目等。以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等為依托,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產學研基地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實行學分制管理,變革學、教、管,探索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通過系統集成、數據治理、精準畫像、個性化服務等,充分激發“學”與“教”兩個主體的積極性,依托信息技術融合學分制管理模式,大力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境,努力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通過學業自主選擇,推動學生個性化適應性學習。為適應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學習差異,學校運用信息技術,給予學生在選課時間、課程內容、修讀方式、學習進度、任課教師等多方面的自主選擇權。建立“三位一體”學業指導制度,指導學生根據所選專業選修課程和專業方向,合理安排學習進程和學習難度,自主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實現網上全面選課制和免聽、重修制度,拓寬輔修第二專業路徑。鼓勵學生線上線下融合學習,學習學校開設或引進的在線開放課程并完成相應的教學活動,考試及格可獲得相應學分。學生畢業時,如滿足多個專業畢業要求,可自助式申請跨專業學業證書。
通過適切性反饋,打造優質教師隊伍和課堂。通過全過程、伴隨式采集分析師生課堂狀態數據,為教師提供個性化支持和精準化服務,形成課堂教學全程“可溯—反饋—激勵”機制。開展教師教學行為分析,助力差異化培養,加強信息化教學技能提升培訓,引導教師革新教育教學方式,將結果性教學轉變為過程性教學。制定實施《北京工商大學教育教學獎勵辦法》,引導廣大教師鉆研教學、潛心育人。
通過精準高效管理,推進全面有效的組織教學。嚴格課堂管理,加強學風教風建設,制定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發布實施了《北京工商大學專業課程評估辦法》《北京工商大學教師課程教學基本規范》,以大數據等評估教師和學生課堂情況,優秀課程予以獎勵支持,不合格課程停止開設。推進落實學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評價破“五唯”,將教學工作實績作為年度和聘期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考核評價形式,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實行“全程分段”考核。學生評價破除分數導向,教師考核按照教學型、科研型進行分類,形成更具針對性、發展性和綜合性的師生評價機制。
(作者黃先開系北京工商大學黨委書記)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