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醫學部: 思政教育為醫學生披上白衣鎧甲
“中國的口腔醫師能夠開展唇腭裂、口腔頜面部整形、口腔腫瘤等手術,得益于毛燮均教授的教育思想。70年前,在他的倡導呼吁下,‘牙醫學’更名為‘口腔醫學’。這不僅是名稱的變更,更提出了完整的口腔醫學教育思想。”近日,在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教學樓報告廳,教授高雪梅圍繞“院史以承志,思源謀未來”主題,為初入臨床實習的2017級本科生講授思政課,引導他們在歷史回望中,深入理解醫學發展對于社會的意義。
在附屬醫院開設思政課,是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開創性嘗試。多年來,北醫結合醫學教育規律,持續深化思政教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思政課開進附屬醫院,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低年級在學校學理論,高年級進醫院忙實習,這是大多數醫學生的求學過程。受客觀條件制約,將思政課開設在低年級,是醫學院校的普遍做法。怎樣把思政課延伸到進院實習階段,貫穿醫學教育全過程?北醫一直在思考。
近年來,北醫在附屬口腔醫院先行先試,重點圍繞思政課誰來講、講什么、怎么講的問題推進實踐探索,從2021年秋季學期起,為剛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的本科生(含八年制)、新入院研究生分別開設“博學”“博遠”系列思政課。
沒有專職思政教師,附屬醫院的思政課誰來講?附屬醫院擁有一批老領導、老教授、專業教師和熱心校友,他們往往是知名醫學專家,甚至是國內學術領域獨樹一幟的大家,他們堅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專業底蘊和豐富的人生閱歷,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017年,口腔醫院聘任了22位著名教授和校友,組成“思創導師”隊伍,承擔起學生思政教育和創新精神培養的工作,高雪梅就是其中一員。
設置口腔醫學思政課并無先例,講什么?開課半年前,口腔醫院就組建了“思政和素質教育教研室”,組織集體備課會博采眾長。圍繞“講好中國口腔故事”這一中心,教研室確定了課程大綱,15講內容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北大口腔院史、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等八個方面。
醫學專業教師沒有思政授課經驗,怎么講?針對不同培養階段的不同目標,教研室成員集體備課,不斷細化課程設計,特別注重增強課程的親和力、感染力。口腔醫院黨委書記周永勝在集體備課中提出三點要求:第一,教師編寫教案時要將思政理論、專科特色與自身成長經歷有機融合,把大道理講實、講透、講出特色;第二,要把北大口腔一代代開拓者的奮斗故事講得出彩、動人,讓學生們逐步建立情感共鳴和理念認同;第三,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自身成長經歷,引導學生把路走正、走好、走順,成長為黨和國家需要的口腔醫學人才。
擔心95后的學生不愛聽院史,每講一段,高雪梅都會穿插當時北大口腔代表人物的故事。怕細節講得不夠準確,她多次去檔案館翻閱資料。這些故事讓在場師生深受觸動。“在過去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老一輩北大口腔人創造出那么多彪炳史冊的成績,作為晚輩的我們,擁有更先進的設備、更優厚的科研環境,應該把握時代賦予的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寫好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2017級口腔五年制學生劉承哿說。
解剖課堂融入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種好責任田
由于“人體解剖學”課講得詼諧有趣,北醫基礎醫學院教授張衛光被學生們親切地稱呼為“光哥”。但遇到必須嚴肅的時候,“光哥”從不含糊。
一次,張衛光用帕金森綜合征講解神經系統損傷,模仿患者的靜止性震顫、行動遲緩等臨床表現,夸張的動作引得一些學生發笑。他馬上嚴肅地告誡學生:“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老年病,病人是很痛苦的。你是大夫,在診斷的時候讓病人做這些動作,很容易發生摔倒骨折,一定要有安全意識,一定要敬老。”
和眾多醫學類專業課一樣,“人體解剖學”強調對學生專業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而作為醫學教育的基礎課、醫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北醫的“人體解剖學”特別強調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希望在醫學專業教育一開始,就為學生打下敬畏生命、感恩奉獻、愛護患者、恪盡職守的精神基礎。這樣的教育內涵,集中體現在師生與“大體老師”的互動中。
“人體解剖學”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解剖掌握人體的形態和結構,遺體在教學中不可或缺。捐獻自己遺體用于醫學教育的人,就是師生們的“大體老師”。初次接觸這門課,一些學生必須克服對于死亡、遺體和解剖實習的先天恐懼。理解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張衛光與多年從事學生工作的北醫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基礎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郭琦合作,設計了豐富的課程思政內容。
課上,教師們借助感恩遺體捐獻者的追思、醫學學子的先進事跡、臨床病例等,培養學生們對“大體老師”的尊重,消除其恐懼感,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治病救人的信念感。課下,教師們利用招生宣教、開學典禮、新生教育等契機,帶領學生走進人體標本館,講解校史和學科發展歷程;通過設立國內首座高校遺體捐獻者紀念墻,組織清明節追思、“大愛無疆”思政征文等活動,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在“人體解剖學”線上教學平臺增設“思政情深”“解剖老故事”等原創專欄,開發人體標本陳列館線上全景瀏覽功能,讓課程思政覆蓋線上線下全空間。
細致的工作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以來,醫學生學習狀態明顯改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主動性明顯提升。”郭琦介紹,今年5月,“人體解剖學”還獲評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實踐育人聯通課堂內外,“大思政課”善用之
醫學教育實踐性強。課堂外,北醫充分挖掘社會大課堂資源,發揮實踐育人功能,為學生們上好立德樹人的“大思政課”。
2019年起,在當地省級衛健委的批準下,口腔醫院與新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內蒙古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實踐基地”。院領導親自帶隊,與學生社會實踐團一起走進老區、邊疆。學生們深入田間地頭體察社情民情,堅定建設健康中國的信念。在基礎醫學院,張衛光鼓勵學生們擔任學校遺體告別廳志愿者,接待前來悼念的遺體捐獻者家屬,并鼓勵學生去遺體捐獻者家中走訪,了解“大體老師”生前的故事,感悟他們的奉獻精神。
扎實的思政教育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2020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北醫眾多90后醫生、護士白衣為甲,義無反顧沖在馳援武漢的最前線,投身全民健康保衛戰。他們的實際行動是北醫思政教育效果的直觀體現,也成為北醫繼續深化思政教育的鮮活素材。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