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教育理念與貢獻
■中國共產黨百年政治智慧·教育論述
作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朱德在長期革命生涯中,對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將培養德才兼備的干部作為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朱德強調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并對此作出重要論斷。
強調培養干部是教育的基本任務。干部資源的缺乏,是長期困擾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大問題。黨直接領導下的正式學校建立之前,朱德就重視通過一定的團體組織形式培養干部。1927年初,在中共中央軍委指示下,朱德前往南昌,在朱培德部隊創辦了軍官教育團。軍官教育團名義上隸屬于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實際上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干部培育基地。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形成了不同學校分類培養干部的教育理念。1940年7月,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彭德懷發布命令,決定在延安軍政學院中設高級干部班,在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總校設上級干部班。之后,朱德明確提出將培養干部作為教育的基本任務。1942年2月,朱德與彭德懷、羅瑞卿等致電劉伯承、鄧小平、蔡樹藩等,抗大總校今后的基本任務是為一二九師及決死第一縱隊培養干部。解放戰爭時期,朱德提出為適應形勢發展,要大量培養干部,為此“機關要精簡,但學校要加強”。新中國成立后,大批院校相繼成立,朱德強調:“各學院、各學校應明確認識自己在國防現代化的建軍任務中所擔負的培養干部的重大責任。”朱德將培養干部作為軍事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為辦好教育指明了方向。
提出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干部。朱德詳細闡述了“德才兼備”的內涵,即政治上,“必須忠心耿耿地為保衛社會主義事業而服務”;理論上,“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基礎”;技術上,要“能掌握業務”。如何培養德才兼備的干部?朱德認為學校要做到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并重。馬克思主義戰爭觀認為,人是戰爭的決定性因素。朱德從這一原理出發,強調“有了現代裝備,沒有善于運用技術的干部,便是死的東西。只有學會善于駕馭現代裝備的技能,才能在戰場上創造出奇跡來”。因此,他在第二次全國軍事學校工作會議上叮囑學生“努力學習,提高自己,掌握現代化的軍事科學技術”。在對學生進行技術教育的同時,他又指出政治工作的重大意義,“政治思想不進步,那么盡管他學了再大的本領,也是沒有用處的”。重視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朱德就提出政治工作是軍隊的“生命線”和“靈魂”的觀點。1953年4月,他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干部學校學員畢業典禮上指出:“對青年要進行共產主義道德的教育,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育,幫助他們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人生觀。”
此外,朱德認為德才兼備的干部不限于軍事領域,工業建設領域也需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干部。1953年7月,他在高等工業學校行政會議上強調:“培養大批德才兼備、體質健康的工業建設干部的責任,落在你們肩上。”
以各種方式解決學校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新中國成立前,黨領導下的學校長期處于偏僻鄉村,存在教材短缺問題。對此,朱德特別關注。一是根據實踐經驗親自編寫教材。人民軍隊創建之初,他曾親自編寫關于步兵操練和陣中勤務兩類教材,并以教導隊為試點進行訓練。二是推動部隊統編教材的修訂和使用。1931年12月,朱德與王稼祥、彭德懷發布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第一號訓令,要求紅軍各部迅速匯集過去一切教育計劃與教育材料,并送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便審查或修正后頒布,使之成為紅軍中統一的通用教材、教育計劃與教育材料。三是向學校推薦教材。關于軍事教材,1941年,朱德在公開發表的《黨員軍事化》一文中,要求軍校、黨校應當將蘇聯工農紅軍的戰斗條令和野外條令兩本書列為基本教材,“都應該教授這兩本戰術的基本經典”。關于政治教材,朱德要求所有部隊、軍事學校及軍事訓練班“都必須以毛澤東同志的軍事學說作為基本教材,作為教育的靈魂”。
提出開展教育的系列有效方法
朱德經歷了較為系統的學校教育,他結合實際提出了教育的系列有效方法。
課堂學習和生活熏陶相互銜接。朱德既重視傳統教育形式,也關注到生活熏陶的重要性。朱德深知課堂學習不可或缺。中央蘇區時期,他從前方返回瑞金時,親自去馬克思主義學校(后改為中共中央黨校)給學員講授軍事課。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先后創辦了30余所干部學校,并形成了干部上講臺的傳統。朱德曾在抗大多次作報告、授課,1937年3月,他在抗大講授“中國革命近代史”。1939年4月至6月的每個星期六,朱德都到抗大一分校授課,并將抗大形容為“宣傳機,訓練機,播種機”,稱贊“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經過抗大的熏陶冶煉,就會成為堅強的抗日干部”。同時,他認為,“上課不可少,但也不能光靠上課。要在日常生活中、閑談中,在一起走路、吃飯的時候,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去影響他們。這樣的影響有時比正式上課還要好。”這種學習方式,既是朱德長期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又成為實現教育目標的特色形式。
日常教學與學術研究不可偏廢。日常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抗日戰爭時期,朱德曾對抗大第一分校的教育計劃提出若干具體意見,其中一條就是“必須堅持教育方法上少而精的傳統”。新中國成立初期,軍校承擔著培養大批軍事干部的重要職責,朱德強調,“正規軍事學校,必須提高教學質量”,所有教師都應積極工作,盡最大努力完成學校布置的教學任務。他提倡獎勵教學好的教師。關于日常教學的方法問題,他認為必須堅持和貫徹教學與實際相結合的方針,因為這是“最科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舊中國在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方面長期落后并受制于人。朱德認為,沒有科學就不能前進,倡導部隊養成鉆研的學術風氣。因此,他重視發揮高等學校在科研方面的突出作用,強調“尖端科學要靠高等學校來研究”。此外,他還帶頭支持相關學校成立學術研究機關。1954年4月,他在軍事學院接見各教授會主任時,聽說軍事學院準備組織學術委員會、成立學術研究機關,當即表示,“支持你們辦好”。
思想改造和勞動教育緊密結合。朱德非常重視關于教育中“為了誰”“為了什么”這兩個關鍵問題。人民軍隊,“保護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樣”。解放戰爭后期,在執行爭取知識分子政策時,朱德提出要“教育、爭取知識分子參加革命,為人民服務,這是很重要的”。1950年3月,他出席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畢業學員大會時強調,“為人民”還是“為做官”是黨的學校教育和舊式學校教育的不同之處,叮囑即將奔赴工作崗位的學員“要下定決心跟著共產黨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時,朱德十分重視勞動在塑造人的思想方面的特殊功效。他曾指出,“生產教育,不僅幫助了生產運動,而且灌輸了勞動觀念”“即使將來戰爭結束,仍是社會上有用的人才”。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上存在著輕視體力勞動的錯誤思想,并對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對此,他站在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高度強調:“青年團必須加強對知識青年的勞動教育,特別是體力勞動的教育,使我們的后一輩真正能與剝削階級輕視勞動的錯誤思想決裂,站到勞動光榮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上來。”
推動學校教育實現正規化系統化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大規模戰爭的結束為學校教育的正規化發展創造了和平環境,而正規化的學校教育為新中國各方面建設培養優良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明確學校教育正規化發展的具體標準。朱德在出席中央軍委第三十五次會議時指出:“過去的干部是從兵中來的,今后要有知識的經過學校培養的人才能行。”為解決以前干部培養不規范、干部文化素養普遍不高的問題,1949年11月,朱德在華北軍政大學講話時提出了“學校教育要正規化”的設想,并初步設計了軍事人才經過正規學校教育成長的路徑,即“陸軍中學—陸軍大學—軍事學院”,提醒學員如此“學了出去才能正規化”。
1951年,朱德關于軍事學校教育正規化的理念逐漸成熟,提出建設正規化的學校,應當作為國家一項重要的、長期的任務。關于正規化的標準,朱德從學校任務、辦學方針、學習內容、學員要求等方面進行完整思考:其一,學校應明確在國防現代化中的定位;其二,應有統一的訓練計劃和制度;其三,應有完善的設備和良好的教材;其四,學習要有較長的時間保證;其五,學員從入學、升級到畢業,應有嚴格的國家考試制度;其六,在學習現代科技的同時保持軍隊光榮傳統;其七,要認真研究作戰對象。1954年3月,軍事學院第一期學員畢業考核時,朱德親自擔任了國家考試委員會主席。
推動軍校由分散化向系統化發展。朱德長期負責黨的軍隊工作,他深知新中國防空力量薄弱這塊短板要補齊,補齊的先兆就是加強炮兵隊伍建設。1950年1月,朱德致函解放軍防空學校校長賈陶等人,要求“不僅要辦高射炮班,還要辦重炮兵學校、山野炮學校以及其他炮兵訓練班”,同時還要著眼長遠,重視隊伍建設,培養大規模炮兵專科教員。同年,為配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朱德致函毛澤東,提出“三年以內至少要訓練成一萬以上的飛行人員”,因此需要“大量地辦飛機預備學校”。在他的關心和推動下,一批通信、防化、炮兵、工兵、坦克、后勤、航空等系統化的軍事院校逐步籌建和開辦。到1957年,我國已先后建立100多所包括各個軍兵種的院校,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
朱德是黨領導下的教育事業的重要開創者和探索者,其關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探索實踐,為改革開放后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我們要傳承朱德的不懈探索精神,共同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再攀高峰。
(作者王雪超系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