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語言的哲學內涵與課程思政意蘊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24  閱讀:次   |
42.9K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與品格塑造,通過在課程內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培育具有高尚品質、過硬專業能力、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

  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核心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歷史觀中,意識形態不是“物”,也不是一套僵化的觀念,而是一種具體的、生動的、動態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是意識形態產生的土壤,是檢驗和認識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認為,將知識看作一種可以掌握、需要學習的東西,這種觀點并沒有把握住知識的本質。從本質上說,知識是一種人類用以開展實踐活動的工具。只有通過實踐,人類才能對世界及人類社會本身擁有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應該把具體的知識、意識形態放置到實踐中、語境中進行把握與檢驗,要清楚誰在生產觀念、為了誰生產、出于什么目的生產以及在什么樣的物質條件下生產。在教育領域,我們需要驗證我們的知識從何而來,知識是以怎樣的方式產生、存在、被獲取的,應該如何學習、掌握知識并將其用于實踐活動。

  課程思政思想體現了人類認知的基本規律。認知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認知是以整體性的形式發生的,不能孤立、片面、局部地看待認知問題,人類的認知兼具主觀性與客觀性。具體來看,人類的認知具有嵌入性、能動性、具身性和延展性。這一理論視域顯示,人類的大腦與身體、環境是一個動態平衡又有機統一、協調的整體。認知的嵌入性表明,認知是與周圍環境和身體有機融合的整體,認知影響了環境,塑造了身體的物理狀態,以嵌入性的方式體現了這種融合與整體性;認知的能動性表明,人類認知系統根據外界環境及身體的物理狀態隨時作出判斷與調整,以積極、主動、靈活、創造性的方式適應環境與內外物理狀態,并創造出有利于認知的客觀條件;認知的具身性表明,認知與身體行動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系統,認知不僅影響行為,而且與行為一起構建了認知系統與認知過程。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符合、體現了人類的認知規律,只有在認知整體框架中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培養,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情感認同和行為能力。

  課程思政思想契合了語言習得的本質內涵。從語言哲學視角看,語言習得具有整體性,語言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字、詞、句法結構中,而且體現在整體的社會文化中。對語言的習得不能脫離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自然等條件進行。美國哲學家奎因認為,作為一種社會產物,語言勢必會受到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語言的意義離不開語言行為,意義具有行為性、社會性和環境性,因此具有整體性。美國哲學家戴維森認為,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的產物,其意義不僅與具體的語言使用行為相關,而且不能超脫一定的社會環境而存在。語言所體現出來的主觀性與其作為一門學科所具有的客觀性一樣顯著與重要。在語言類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符合語言的整體性本質,是學科與專業發展的必然。

  筆者認為,語言教學需要遵循認知規律,體現語言習得本質,反映出新時代的特點與要求,并展現出語言類學科的學科精神與育人內涵。將思政元素融入語言教學,有助于推動思政教育與語言技能知識教育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知識、操練語言技能。

  語言教學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語言的教、學、用需要充分考慮社會背景、文化習俗、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語境影響以及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受教育程度等。首先,課程內容是學習者獲得知識、提升語言技能、構建認知框架的關鍵。其次,認知能力是學習者有效獲得知識、提高語言技能的基礎。再其次,語言學習需要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并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認知水平,語言技能、主題內容、認知能力三者互為保障、相互促進。最后,無論是語言習得、思想交流,還是認知框架構建,都離不開對文化的習得。基于課程思政的理論內涵及語言習得的內在規律,語言類學科課程思政應更加關注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語言類學科的課程思政應該從學科教育的全局入手,完善課程設置與培養方案,反思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從語言類學科的特點出發,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語言類學科的整體教育。

  第二,作為核心學習任務與語言技能習得的載體,加入了思政元素的授課內容應在主題的深度、廣度等方面做到統籌兼顧、多方并重,兼顧思想性、實用性、經典性、育人性,要與時俱進。

  第三,語言類學科的課程思政教學強調課堂任務設計的科學性與實效性,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切忌教師“一人堂”。課堂任務設計要兼顧思政元素內化與語言技能提升,明確具體訓練任務與教學目標的對應。

  第四,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較強的教學能力以及高尚的思想品格,將育人的價值內涵內化為專業課程的教學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提升學生的能力與素養,使之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高璐璐 陳紅兵系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