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的思路設計 以“融”的思路培養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指導文件,也是學校開展教學活動和規范教學管理的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與否,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是學科建設和專業規劃要綜合考量的問題。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強調以人才發展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引領,通過跨學科實踐與知識共享,創新跨專業交互式教學模式,這給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優化跨專業課程資源建設
高校專業建設要基于社會、企業的迫切需求,結合地方特色,謀劃特色課程。具體到設計類專業而言,一方面,要加強跨專業整合課程建設,設置系列跨專業選修課程,供學生選修;另一方面,要加強工作室專題課程建設,堅持與教學改革同步推進,在品牌工作室建設的目標下設置跨專業、跨年級工作室專題課程,靈活配置專業方向,實現專業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中,應充分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設計與科技的融合,將傳統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要素轉變為“教師、學生、教材、數字信息多媒體技術”四要素,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課程建設中的應用。例如,在課程設計中融入人工智能、虛擬和混合現實技術、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并建立教學資源平臺、線上教育平臺、學術交流平臺等。整合不同專業的軟硬件教學資源,在教學活動以及學生實踐過程中運用,有助于進一步優化實踐教學效果,深化“實踐創新”教育理念。
推進產教融合項目開展
基于實踐經驗,采用項目(Project)模塊代替課程教學,在課程中以某一實際設計或虛擬設計項目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符合設計類專業教學發展需求。由于設計類學科強調知識與能力交叉,必須形成“資源匯聚、人力聚合、協同創新”三位一體的格局。
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以滿足行業需求為目標,要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更高質量的行業應用型人才。要積極探索產教融合和跨專業、創新型、多元化育人模式,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藝工”融合、引企入校等多元協同育人模式正是設計類專業特色創建的核心。
校企要加強溝通協作,在達成一致目標的基礎上,努力構建理論、實踐、素質三大教學體系,培養同時掌握人文藝術、工程技術、項目管理等知識與能力的復合型設計人才。對高校而言,要注重通過明確教學目標、創新教學管理、夯實條件保障、激活教學組織,來構建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體系。同時,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中,需要考慮各項協同因素,給予充分支持,在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評價時,還需明確量化標準,堅持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結合。
實現產教研的深度融合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應堅持產、教、研結合的原則,綜合考慮設計類職業相關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要求,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構建“設計整合+專業融合+模塊統合”課程體系,以滿足社會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新文科的發展,強調專業課程重組,為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提供機制和教育資源,達到知識拓展和創新思維培養的目標。對設計類專業來說,跨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是跨專業協同育人、提高教學效率的核心。要加強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通識類課程、多元化課程的深度融合,使相關學科知識在課程教學層面實現整合,在教學中達成專業知識滲透、學科交叉融合、相關知識復合交叉運用的目標,最終實現跨學科協同育人。
此外,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一是邀請更多行業企業教師進入學校、深入課堂,讓行業標準、職業精神深度融入課堂,使課堂教學延伸至企業,在校企理念融合、標準融合、課程融合的基礎上,建立跨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師與企業品牌工作室”。品牌工作室要注重從課程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環境等方面改革創新,強化工作室課程的企業參與和教學實踐環節,構建“產教基地+產業學院+產教聯盟”產教融合系列平臺,為學生成長創設更大的舞臺。二是更加重視實踐課程,通過更多實踐課程的加入,讓原來課程劃分過細、占用學分過多的不合理課程結構進行重組。多元化、重實踐的專業課程教學,能讓學生在真實的課堂教學與實踐環境下,面對綜合問題,提升自主分析能力、溝通能力、研究能力,全方位提升綜合素養。三是要打造多元化的師資結構,解決師資學科背景單一的問題,吸引更多具有跨學科背景的教師加入,同時通過多種方式,激發教師從事設計類專業教學的積極性,解決現有專業教師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四是通過跨專業合作項目開展以及多種形式的項目實踐歷練,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更好地掌握設計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習實效,解決人才培養模式與應用型設計人才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作者黃佳系寧波萬里學院,本文系2021年度第五批寧波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教育專項“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設計類專業多元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G21-5-JY09]成果)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