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思政教育加點“樂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是文藝中的經典,用音樂的形式記錄革命歷史、反映時代風貌、謳歌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奪取革命勝利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實踐、融入校園文化,可以讓大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中汲取奮進力量,提升“四史”學習效果。
厚植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的主旋律,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體現了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頑強拼搏的斗爭史和奮進史。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自覺肩負起救國救民救亡的重任,拋頭顱、灑熱血,時時刻刻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蘊含強大的精神力量,倡導“有國才有家”“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信奉真、善、美和公平正義。從抗日救亡的《義勇軍進行曲》到家喻戶曉的《歌唱祖國》,青年大學生深切感受到中華兒女的拳拳愛國之心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融入思政課,有助于堅定青年大學生艱苦奮斗、敢于攀登的理想信念,強化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激發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決心。
增強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人民的解放“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歌唱“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邁開“氣壯山河的新步伐”;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全體國人同心“共筑中國夢”。革命音樂中既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也有“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責任擔當。青年大學生要賡續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的血脈基因,從音樂旋律中汲取養分、從音樂形象中獲取精神力量、從音樂語言中感受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培養青年大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給人以美的感受,能夠培養人的審美觀念與能力,培養審美情感,影響人們的道德品質。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譜寫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畏艱難險阻、百折不撓抵御強敵的國家自強圖新之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積極進取建設美好家園、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家國情懷之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革故鼎新、拼搏進取的開拓創新之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之美。將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中的真善美與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有助于大學生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要用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引導大學生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記載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與國家的發展變遷,是中國共產黨人文化旨趣所在,是凝聚社會共識和國家力量的精神動力,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思想性、審美性等特征。將中國共產黨革命音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愛國情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劉俊伶系北京開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