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與現實雙重維度踐行教育職責擔當 ——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有感
從歷史與現實雙重維度踐行教育職責擔當 ——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有感
貴州省教育廳廳長 鄒聯克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是教育系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要堅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做到從歷史與現實兩重維度看教育、抓教育、辦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特色教育強省、整體提升教育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描繪好新時代貴州改革發展新畫卷貢獻更大的教育力量。
樹立貫通古今的大歷史觀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深刻揭示了“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仡櫩偨Y百年奮斗光輝歷程,昨天、今天、明天緊密相連,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大歷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增強歷史意識、拓寬歷史視野、培養歷史思維、樹立大歷史觀,是基礎課、必修課。樹立大歷史觀,就要認清歷史有其發展規律和大勢,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不斷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把握機遇的能力。歷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回答了“我是誰”“從哪里來、往哪里去”“路要怎么走”三個重要問題。
歷史是身份的來源,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我是誰”是個經典的哲學命題,也是歷史脈絡和身份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全黨同志要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黨章》明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這個定義是我們黨在百年奮斗史中凝練而成的,必須放到歷史語境中才能理解。只有了解我們黨的光輝歷程、了解先輩黨員們的獻身精神,才能看清共產黨員永不褪色、歷久彌新的英雄底色,才能認識到共產黨員這個染著血、凝著淚、浸著汗的身份是何等的光榮,才能做到《黨章》中要求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才能做到入黨誓詞中最后的4個字——“永不叛黨”。
歷史是規律的總結,回答了“從哪里來、往哪里去”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奮斗中,經歷千辛萬苦,克服千難萬險,終于找到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現代化建設道路。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對照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的西方之亂與中國之治,就能更加清醒地認識我們從哪里來、往哪里去;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中華文明為什么能復興;更加真切地弄清為什么我們走的道路是通往人類解放的正確道路;更加堅定高舉馬克思主義理論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和信心,毫不動搖走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
歷史是經驗的凝練,回答了“路要怎么走”的問題。“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們黨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積極主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實踐中不斷回答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歷史性課題,成為指導我們繼往開來、繼續前行的寶貴資源和思想武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特別要注重吸收歷史經驗,轉化成適應新階段新形勢新要求的生動實踐。
堅定教育報國的大使命感
堅定教育報國的大使命感,就要牢記為民服務宗旨,增強教育報國情懷。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優質、更公平教育的需求,讓教育改革發展的紅利更多惠及全體人民。要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工作的著力點,把握好新形勢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始終牢記“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命題。
要涵養家國情懷,解決好“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培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是國之重托、黨之重托。“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任務,是對人才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人才的總目標。“德智體美勞”是對人才培養的素質結構要求,其中德育是靈魂、智育是核心、體育是基礎、美育是升華、勞育是關鍵。“全面發展”是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的和諧健康發展。要堅持立德樹人,教育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用“中國心”思考“中國事”做好“中國人”,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要涵養教育情懷,解決好“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是一項有情懷的事業,要在接受教育、辦好教育的過程中,主動涵養教育情懷,堅定教育報國的初心和使命。“怎樣培養人”,解決的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強調,一是要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揭示了現代社會人才培養的本質特征。將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學以致用,才能有機地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統一,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人才。二是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是教育的正確方向和基本要求,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從來不是立竿見影的工作,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甘做無名英雄的奉獻精神。
要涵養人民情懷,解決好“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人民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屬性,人民情懷是這一思想的顯著特征。教育“為誰培養人”或者說“為誰服務”,是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問題。為人民培養人,就是為黨和國家大業培養人,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實踐要求就是做到“四個服務”:為人民服務,體現教育的民本取向;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體現教育的政黨取向;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體現教育的制度取向;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體現教育的實踐取向。教育系統在“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和政治定力,立場堅定、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貫徹“四個服務”,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