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把網絡素養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28  閱讀:次   |
42.9K

  網絡素養是考量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重要指標。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必須從青少年時代打下牢固基礎。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倫理、文化風尚、道德追求和行為規范,必須從青少年時代開始培育。

  把網絡素養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信息社會培養公民素養的時代要求。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致賀信中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正是為了應對這一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3年發布《全球媒體和信息素養評估框架》,隨后又進一步提出數字素養基本框架,以適應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2016年9月,我國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提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但是,總體而言,當前各國與網絡素養教育相關的制度性規劃、系統性教育機制和舉措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把網絡素養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其中,10—29歲年齡段的網民人數最高,占比為41.5%;學生群體網民人數最多,占比為26%。但我國青少年的網絡文明素養現狀卻令人擔憂,一方面,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隨時可得”成為可能,讓不少從小伴隨著網絡長大的青少年淪為“手機控”;另一方面,網絡惡搞、網絡詐騙等不文明現象甚至不法行為也在青少年群體中“大行其道”。家庭、學校和社會則面臨著引導困境、教育缺位、監督乏力等難題。

  把網絡素養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更是對信息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學校教育創新與課程改革的積極響應。

  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應用日趨普及,學校紛紛嘗試微課、翻轉課堂、網絡直播室等“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但教師過于強調網絡的工具性,忽視了網絡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學校教育存在課堂教學內容供給與學生信息獲取需求不對等的矛盾,仍然停留在理論知識供給和教師傳授的層面上,比起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學生更容易受網絡信息的影響。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著力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進一步完善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網絡素養教育機制。健全防范青少年沉迷網絡工作機制,依法堅決打擊和制止青少年網絡欺凌,保護青少年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貫徹落實這一工作部署,需要把握好以下三個重點。

  第一,制定大中小一體化的網絡素養教育框架,從制度建設上確保網絡素養教育成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

  網絡素養作為學生適應網絡時代的一種基本能力,有必要從國家層面構建符合大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特征、滿足個人發展和社會需要的一體化網絡素養教育框架,這是順應網絡時代特點的人才培養必經道路。一體化網絡素養教育框架遵循學生不同學齡段認知規律,合理設計各學段教育內容,科學定位各學段教育目標,可以使網絡素養教育有機銜接、螺旋上升、層次深入、有序推進。

  第二,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網絡素養教育共同體,營造聯動、協同的育人環境。

  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調動政府、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方優勢。首先,要合力推進文明辦網、文明用網、文明上網、文明興網。政府部門要加強網絡空間生態治理,進一步規范網上內容生產、信息發布和傳播流程,深入推進“清朗”“凈網”系列專項行動,打擊網絡違法犯罪,營造風清氣朗的網絡安全環境。其次,家庭和學校要密切配合,共同關注青少年成長的共有特點和個性差異,關懷青少年成長階段的心理需要,關心青少年面對現實問題產生的困惑,及時予以正確輔導和引導。再其次,吸納互聯網企業等社會力量,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向網上延伸,向教育延伸。

  第三,遵循青少年成長規律和特點,綜合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提高網絡素養教育的實效性。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重要時期,同時,青少年也存在自控能力差、自保能力弱的特點。網絡素養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要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創新教育教學方式,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等形式多樣的教學和實踐活動,促使學校網絡素養教育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信息科學教育等相互融合,幫助和指導青少年在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網絡文明觀,成為新時代網絡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和創造者。

  (作者劉麗敏 李媛系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