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應凸顯人文情懷
“雙減”政策歸根結底是對“人”的關心,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反映在課堂教學上,主要以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人文關懷、情感互動等表現(xiàn)出來。
教師要讓學生從課堂上意識并體驗到知識學習對國家、社會和自身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充分發(fā)揮不同課程在塑造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重視針對知識技能學習進行目的性教育,重視引導學生思考知識學習的人生價值和意義。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這些知識,它對國家、社會及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有什么價值;要隨時關注學生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生命狀態(tài),有著什么樣的精神追求。這樣,學生的知識學習才有目標,課堂教學才有方向。
教師要讓學生從課堂上感受和體驗到人文關懷。只有基于人文關懷的價值引領和思想教育才能讓知識“活化”,讓理性豐滿。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表達恰當?shù)木S護、追求和關切。將知識與“人”的故事結合進行傳授,如核物理與鄧稼先、地質學與李四光、鐳與居里夫婦等。知識學習只有與活生生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引起學習者的共鳴。“雙減”之下的課堂教學必須設法讓知識“活”起來。
要讓學生充分體驗師生對話及情感互動所帶來的愉悅和享受。隨著教育普及與終身教育體系的日益完善,一個人可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有限的生命會有很長時間在各種課堂上度過。學生課堂上的生命質量直接影響著他們一生的生命質量。但“雙減”之前,校內外的課堂被講授、灌輸、解題、記憶占據(jù)大部分時間,突出了應考知識掌握,卻喪失了課堂應有的生命活力。因此,“雙減”之下,每個教師必須認真思考,讓課堂煥發(fā)生命光彩。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應是平等的、自由的、愉快的;互動雙方應是相互傾聽、吸引、包容的關系,師生之間應相互接納和分享。師生是學習共同體,不能教師唱“獨角戲”,也不能一部分學生是互動的“主角”,另一部分學生成為“配角”。
教師必須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互動。教師要善于挖掘各種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故事,融入自己的情緒,使課堂充滿激情,用激情感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愉悅,并從中體會到知識的樂趣,體會到教師的關愛和期待,從而使學生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接納。這樣的課堂要求教師以真誠、熱情、溫和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學生,注重傾聽他們的心聲,還應抱著尊重、信任、欣賞的姿態(tài)做他們的朋友和知音。
(作者史獻平系南京開放大學教授、副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