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精神 舉國同戰共進小康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
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全黨全國全社會都要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團結一心,英勇奮斗,堅決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風險,不斷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的勝利!
——習近平
解讀
脫貧攻堅精神,刻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凝聚著舉國同心接續奮斗的堅強意志,彰顯了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執著,構筑起各方參與眾志成城的精神豐碑,必將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一往無前、砥礪前行,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脫貧攻堅精神的形成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的歷史。”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除了遭受殘酷的本國封建壓迫以外,更遭受了帝國主義勢力殘暴的民族壓迫,國家積貧積弱、政局動蕩、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貧困的夢魘深重地困擾著中國人民。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任何革命精神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之后,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成為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實現中華民族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減貧事業的歷史高度,精心謀劃中國精準脫貧工作,對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戰略指引并躬身踐行。任何精神形態的孕育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和實踐基礎,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了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脫貧攻堅精神的內涵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
上下同心。“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號召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履職盡責、不辱使命,通過抓好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和五級書記抓扶貧的責任機制,有效將脫貧攻堅的頂層設計與貫徹落實相結合;通過動員和利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人力、物力、財力優勢,撬動西部地區發展潛力,有效實現了區域協調發展;通過開展“萬企幫萬村”活動、推進“企業組團促扶貧,就業脫貧全覆蓋”,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機制三位一體扶貧模式;通過有序開展定點扶貧,查漏補缺,補齊短板,最終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使貧困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盡銳出戰。“好鋼要用在刀刃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名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帶領著“精兵”來打“硬仗”。高校教師、大學生奔赴貧困縣支教、支農、支醫,作為“尖刀班”扛起扶貧“刀尖”責任,對接貧困縣實際需求,探索出了教育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文化扶貧等具有“高校品牌”的特色扶貧路徑。他們中有“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朱有勇、有深入貧困地區開展調研評估工作的“扶貧教授”廖和平、有婉拒高薪聘請主動來到偏遠貴州山區無償支教的“全國名校校長”陳立群等。
精準務實。“天下大事,必作于細。”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村民們談變化、講困難、道實情,習近平總書記邊聽邊問。也正是在這次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各地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堅定信心、勇于擔當,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扶持,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建立全國建檔立卡信息系統,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真正發揮拔窮根的作用;下足繡花功夫,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不搞花拳繡腿,不搞繁文縟節,不做表面文章,實施經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切實防止形式主義,使脫貧成效真正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開拓創新。“不日新者必日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采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脫貧攻堅戰。我們黨立足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精準扶貧”被寫入第7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消除農村貧困,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豐富和發展了全球減貧治理理論,為全球減貧貢獻中國偉力;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責任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監督體系和考核體系,創新了扶貧制度體系,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創造綠色生態減貧、電子商務扶貧、異地搬遷扶貧等新模式,扶貧成效顯著提升;創新社會幫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社會幫扶格局。正是在這種敢為人先、奮力進取、勇于探索的開拓創新精神激勵下,中國實現了快速發展與大規模減貧同步、經濟轉型與消除絕對貧困同步,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
攻堅克難。“精感石沒羽,豈云憚險艱。”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貧困人口數占總人口的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2012年,中國減貧大業迎來了這個關鍵節點,進入了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面對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的現實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戰考驗著我們的精神狀態、干事能力、工作作風,既要運籌帷幄,也要沖鋒陷陣。我們黨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實施掛牌督戰,發揚不畏艱難、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奮斗精神,啃下了最后的硬骨頭;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澇災情帶來的影響,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頑強拼搏、不懈努力,做好“加試題”、打好收官戰,在困難面前勇于亮劍。久久為功、鍥而不舍,我們黨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以堅強決心和頑強斗志砥礪前行。
不負人民。“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們黨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堅持脫貧攻堅為了人民、脫貧攻堅依靠人民、脫貧攻堅成效由人民評判,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脫貧攻堅斗爭中,1800多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恪盡職守,不怕犧牲”的優秀品格,用寶貴生命踐行了共產黨員“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錚錚誓言。我們不會忘記,電視鏡頭里,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父親替女兒出席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聽到女兒名字后,不禁潸然淚下;我們不會忘記,江西“90后”夫妻吳應譜、樊貞子犧牲在扶貧路上,當時樊貞子肚里還有兩個月大的胎兒,家人痛心不已;我們不會忘記,湖北扶貧干部謝睿殉職后,他幼小的孩子整天在紙上摹畫爸爸……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
脫貧攻堅精神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脫貧攻堅精神就是當下的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最為亮麗的精神標識。
脫貧攻堅精神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重要法寶。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積極維護貧困群眾的根本利益,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廣大扶貧干部舍小家為大家,常年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困難面前豁得出,關鍵時候頂得上,把心血和汗水灑遍千山萬水、千家萬戶。他們在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基層實際情況的了解,而且提高了處理基層工作和復雜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為可以擔當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質干部。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和各環節,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基層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脫貧攻堅精神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武器。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脫貧攻堅取得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累累碩果,極大地推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脫貧攻堅精神是全球減貧領域中國經驗、中國智慧的生動體現。在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嚴峻、一些國家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下,中國立足國情、把握減貧規律,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在這場硬仗中,脫貧攻堅的重要經驗和認識,是共產黨人的智慧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在中國的最新發展,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
脫貧攻堅精神不僅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而且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和治理績效,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優越性。將脫貧攻堅精神發揚光大,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必將凝聚起中華民族砥礪奮進的磅礴偉力,鼓舞起中國人民永不停歇的奮斗熱情,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張翔系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聯合主辦:中國教育報刊社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