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為貧困地區插上騰飛的羽翼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31  閱讀:次   |
42.9K

  金秋時節,第37個教師節來臨前夕,“愿意一直為孩子們點燈”的石家莊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石外”)教師李紅霞等10人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從2014年開始,石外與平山、行唐、靈壽、贊皇、井陘、元氏等6個山區縣12所中小學結對精準幫扶,積極探索教育精準扶貧的新模式。李紅霞勇挑重任,從此走在教育扶貧的最前線。

  在幫扶學校實地調研時,她發現這些學校“校舍嶄新,校園卻顯得空曠,音體美器材都有,但學生少,也很少有專業老師上課”。于是她把幫扶工作的重點放在提升當地教師專業素養層面,組織優秀教師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提升被幫扶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努力打造一支山區教育情懷深、教育教學專業能力強的教師隊伍。每年暑期,被幫扶學校教師會到石外進行集中培訓。針對幫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李紅霞創新培訓內容和形式,從暑期的一次培訓拓展到三四次的分類培訓,使培訓的針對性更強。

  這一項目已經連續開展7年,培訓山區教師達4869人次。李紅霞還帶領石外教師送教下鄉,被幫扶的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92%的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有的考入大學,成為家中的第一代大學生,斬斷了貧困代際傳遞;有的考入職業院校,成長為技術型人才,增強了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在教育扶貧的過程中,李紅霞還特別關注家庭貧困的學生,用愛心和智慧傳遞力量,點亮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靈壽縣學生段雪敏,弟弟罹患腦癱,媽媽也因為過度操勞而病逝。李紅霞特意邀請段雪敏以及與她有著類似家庭情況的山區孩子來石外參加“手拉手共成長”活動。白天,這些孩子在學校跟石外的學生一起上課,一起排練節目,一起演出;晚上,這些孩子留宿在石外學生的家里,與石外學生共同生活。石外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不僅使他們變得開朗、愈發自信,還讓他們堅定了勤奮學習走出大山的決心。李紅霞還十分注重脫貧攻堅精神的傳承,鼓勵石外學生積極參與“陽光小講臺”志愿支教者團隊,讓石外學生與山區孩子們在脫貧攻堅實踐中一起成長。

  戴著眼鏡,一副典型的知識分子派頭;曬得黑紅,東北口音,又像是個吃苦耐勞的農村漢子。他就是村民口中的“博士書記”張驊。2017年底,張驊從北京林業大學來到國家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內蒙古自治區安盟科右前旗科爾沁鎮遠新村扶貧。他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黨和國家培養的博士,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種責任。”為了盡快熟悉融入遠新村,白天,張驊頂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走村入戶;晚上,他加班做好記錄。7天時間,他挨個走訪50余戶貧困戶,12天一個人把全村300多戶檔案全部捋順。經過3個多月的實地調研和反復鉆研,張驊最終選擇以種植黑糯玉米為切入點,搭配種植黑小米、黑豆、黑皮花生、黑龍葵等,把目標定位在一、二線城市中高端消費人群,打造顏色農業產業鏈的致富新模式。“第一把火”燒起來后,張驊帶領村民相繼完成農村集體經濟股份改革,建成田園綜合體,發展起文旅產業等,“第二把火”“第三把火”接連燒起來……如今,遠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貧困群眾人均年收入由2017年的29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2萬元,59戶121人全部脫貧,以科右前旗唯一滿分成績通過第三方驗收脫貧摘帽。臨別之際,張驊說:“第一書記的經歷讓我人生充滿意義。”“脫貧之后,大家伙兒的日子更要蒸蒸日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志氣,不光是輸血,還要建立造血機制,脫貧后生活還要不斷芝麻開花節節高。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而且要注意“富腦袋”。教育精準扶貧,不僅讓脫貧人口能夠“站起來”,而且能夠“走得遠”。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李紅霞和張驊是千千萬萬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的縮影,他們用育人和科技知識精準扶貧,為貧困地區插上騰飛的羽翼。廣大教育工作者已經接過接力棒,將繼續以奮斗之姿、創新之姿,為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寫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張翔 張麗琴分別系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