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國潮國風的流行密碼
掌握國潮國風的流行密碼
趙桐(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
任孟山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副院長
新聞回放
以往,跨年晚會是各大平臺的一場明星爭奪賽,但2022年的跨年晚會各衛視及網絡視頻平臺在主題上深入挖掘,在差異化表達上深耕,有的將硬核科學跨年講座搬上了平臺,還有的將冬奧、國風、平民英雄設置為關鍵詞。
主持人語
跨年晚會的內容和形式是一個時代的風向標。從流量為王到內容為王,從搶“明星”到請“民星”,再到奧運冠軍、科學家等紛紛登臺,反映出的不僅是各大電視臺、網絡視頻平臺的創意和創新,也是受眾喜好的變遷。中國傳媒大學的三名學生,分別從內容為王、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國際傳播的角度進行了評論,視野開闊、思考深入,值得一讀。
各平臺2022年跨年晚會已落下帷幕。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跨年晚會整體上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轉變,即“流量名星”少了,國風、國潮、藝術家等多了。事實上,年輕人對源于國潮國風、歷史傳承的中華文化的自信才是真正的收視密碼。
傳統文化帶來的文化共鳴是聯結屏幕兩端的橋梁。河南衛視的屢次破圈逆襲是文化共鳴于收視之重要性的有力論證。從《唐宮夜宴》到《洛神水賦》再到《龍門金剛》等,河南衛視將中國傳統節日作為創作的源頭,深挖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新技術手段為觀眾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華韻之美,叫好又叫座。而使得河南衛視逆襲的正是文化共鳴聯結受眾的強大力量,是為當代的收視密碼。
其實,突出傳統文化的晚會在飯圈、明星連連翻車爆雷的當今更具價值。流量明星不僅業務能力難以得到保證,而且有“失德”的風險,若選人不當,會嚴重影響節目的編排甚至會中止晚會的播出。而深耕傳統文化的老藝術家與團隊不僅能為受眾帶來國風的視覺盛宴,對主辦方來說更能規避風險。
今年,各平臺的跨年晚會皆加入了傳統文化元素。他們不僅邀請了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民間藝人,而且還讓許多“幕后英雄”走到臺前,為觀眾帶來不同時空里生動的中國故事。但是,通過網友評論我們可以從側面發現,只有真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故事與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相結合才能收獲關注。因此,各平臺應以此為契機,專注內容,從我國悠久歷史中汲取創作之源,為觀眾展示扎根這片土地的中華文化。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