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在踐行“雙碳”使命中貢獻高校力量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1-18  閱讀:次   |
42.9K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地球家園的時代責任。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要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牢牢把握這一重大戰略目標的本質要求、豐富內涵和實踐路徑,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堅持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加快構建與“雙碳”戰略目標更加契合的高水平辦學體系,以高質量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積極應答時代命題,在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中當好先行者、打造生力軍、爭做示范區、構筑新高地,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應有貢獻。

  當好服務“雙碳”人才培養先行者

  育人育才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就要大力推動學科專業轉型升級和內涵拓新,進一步建強做優綠色低碳學科體系,源源不斷培養適應未來所需的復合型高素質創新人才。碳中和涉及多個學科專業領域,需要站位于服務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高度,圍繞國家“雙碳”戰略的重大需求,聚焦低碳技術應用,著眼產業發展與學科建設間的內在聯系,強化碳中和與人工智能、互聯網、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的深度融合,加快能源、環境、化學、材料、信息與金融、管理、法律等學科融通發展,推進新能源、儲能、氫能、智慧能源、碳計量、碳管理等交叉學科建設,形成低碳優勢學科與傳統、新興學科相互促進、有機支撐的一流學科生態系統,協同推進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國際合作等工作深入開展,帶動高校服務碳中和整體能力提升。同時,要以“雙碳”戰略目標為指引,系統推進、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高質量研究生教育,促進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優質教育資源融會貫通,加快完善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為碳達峰碳中和事業鍛造一大批全面發展的未來科學家、工程領軍人才和各類創新型、復合型人才。要緊跟“雙碳”戰略需求強化教育教學內涵建設,構建完善的低碳特色課程和精品課程體系,做強做實一批主干必修課和優質選修課,培育建設一批具有引領性和影響力的高水平教材,促進學生低碳理念和知識結構形成。要充分利用高校學科、師資優勢開展碳能力繼續教育培訓,提高各類市場主體低碳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通過多措并舉,全力打好人才培養組合拳,為“雙碳”戰略實施提供堅強人才保障。

  打造服務“雙碳”科技創新生力軍

  科學研究是高校的創新之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就要主動轉學風、提質量、變模式,以研究真學問、解決實際問題為根本出發點,求真務實做科研,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與政策選擇涉及自然科學領域大量的基礎理論問題、工程技術問題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管理、法律等有關問題。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創新的策源地,面對如此重大的國家戰略部署,一方面必須緊隨時代坐標變化,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構建更加完備的人才引育發展激勵制度體系,深度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高水平“雙碳”人才梯隊。另一方面要以“四個面向”為指引,有效整合各相關學科的優勢力量,強化有組織戰略科研布局,圍繞碳中和領域共性科學問題和“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以高效率組織、大手筆激勵、長周期考核凝聚大團隊、承接大項目、培育大成果,推動多學科聯合創新,實現科技創新平臺系統化布局和實體化建設,建設高質量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在全球氣候治理、節能減排、零碳和負碳創新技術、能源政策等基礎前沿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產出一批標志性成果,努力為低碳發電與動力、新型電力系統、工業深度減排、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節能減污降碳增效等領域提供原創性解決方案或引領性技術路線圖,持續促進我國科技創新由“并跑”向“領跑”、由“跟隨者”向“開創者”轉變,將一批高水平大學建設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爭做服務“雙碳”產教融合示范區

  社會服務是高校的活力之源。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就要深刻認識到,碳達峰碳中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學術問題,更是一項紛繁復雜的綜合性系統性經濟社會工程,需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人才、學科、智力等優質資源,積極面向社會構建服務“雙碳”戰略的創新實踐體系,打造高校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的示范和標桿。第一,拓展新時代校企、校地合作新局面,扎實推進“政產學研用”多位一體合作體系建設,以共建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成果應用實施,主動融入各級各類碳中和示范工程建設項目,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力促國家戰略目標早日實現。第二,遵循“國家急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原則,廣泛開展與政府、相關企業、科研機構和國際各方的協同合作,持續加強碳中和戰略研究,打造新型高端智庫,不斷發出有引領力、影響力的高校聲音,更好地推進碳中和理念傳播,為“雙碳”戰略實施提供決策支撐。第三,通過體系化構建“雙碳課程”和“課程雙碳”以及廣泛的科普宣傳、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推動“雙碳”理念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大力弘揚綠色低碳文化,將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轉換為全體師生的思想共識,引導師生做綠色低碳生活的踐行者、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者。第四,結合高校實際,積極推進低碳技術運用,強化節能增效改進,提升綠植景觀覆蓋,加快建設智慧低碳或零碳校園,以身示范率先實現校園碳中和目標,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濃厚氛圍,成為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領跑者和先鋒隊。

  構筑服務“雙碳”開放辦學新高地

  國際交流合作是高校的重要職能。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就要站位于人類文明形態進步和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寬闊的視野、更加務實的舉措,推動“雙碳”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持續邁進,構筑服務碳達峰碳中和開放辦學新高地。首先,要深化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深度開展高質量聯合培養,進一步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能投身全球氣候治理和國際碳市場運行、引領清潔發展的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其次,要大力推進碳中和國際科技合作,積極參與相關領域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布局建設一批碳中和領域創新引智基地,聚焦國際能源治理、綠色低碳發展和氣候變化應對等全球共性問題,吸引匯聚海外高層次人才參與碳中和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不斷提升我國高校在國際碳中和領域的話語權。再其次,要持續拓展碳中和國際交流合作網絡,擴大世界一流大學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名大學“朋友圈”,積極舉辦高層次碳中和國際學術會議或論壇,主動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進國際規則標準制定,進一步完善全球合作體系,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共建更加和諧美好的綠色地球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碳達峰碳中和既是大國責任,也是高校的使命擔當。國家有召喚,大學當回應。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時間節點,高校要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指引下,立足新階段、謀劃新發展、勇擔新使命、實現新作為,奮力奪取“雙一流”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新突破,為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楊勇平系華北電力大學校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