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破除評價“唯論文”傾向
王天定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青年說
新聞回放
國家衛健委近日通報了第13批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從中可見,半年來已累計通報的310個案件中,144個涉及論文代寫代投、論文及數據買賣,占總數的近一半。“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地下“論文工廠”是醫學論文買賣的重要推手,提供代寫、代發全流程服務,從普通論文到頂級期刊論文均有“生產”,給科研誠信蒙上沉重陰影。
主持人語
學術腐敗絕不僅僅存在于醫學領域。這些年,國家雖屢出重拳,但學術腐敗的勢頭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還以產業化、國際化形式在各個領域蔓延,并不斷變換新的花樣。面對如此嚴重挑戰,單靠行政力量是不夠的,中國的學術共同體需要行動起來,積極推動制度建設,捍衛中國學術的基本尊嚴。
醫院是治療和護理病人的機構,醫生的主要職責是對病情作出準確診斷,并提出合適的治療方案,學術研究當然有助于提高醫生的診醫水平,但醫生職業的核心是一種“實踐智慧”。當然,醫院中有一批醫生同時是醫學院的教師,對他們有較高的學術發表要求也是必要的。對大多數專業臨床醫生而言,在職稱評審等環節,其實更應側重診療實踐能力的評價標準。
長期以來,由于職業評審環節往往是行政主導,在醫學行業中以論文發表來評定職稱的標準存在已久。在一些醫院,如果醫生沒有完成醫院規定的科研任務,就只能轉崗做技師或者被迫辭職,更不能轉正或晉級。更有甚者,在一些排行名單中,連醫院的排名都要根據科研成果的多少,這無形中將科研壓力轉嫁給了醫生個人。
在這樣的評價機制中,醫生被擱置在“科研”與“工作”的兩極,甚至只能在工作之余去實驗室中“潛心科研”。處于高壓之下的部分醫生,將目光投向了以代寫、代發“一條龍”服務標榜自身的“論文工廠”。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斷絕論文代寫代發問題,需要建設更加合理的職業評價體系。打破“唯論文”的評價傾向,讓醫生等職業的發展晉升更多地憑專業能力說話,切勿讓科研成為“一刀切”的評價標準。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減少“論文工廠”的生存空間。
(中國海洋大學2021級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 徐秋敏)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