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碩博一體化管理:協同育人新嘗試
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求。
當前,本碩博一體化教育管理日漸成為高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的重要方式。新時期怎樣創新協同育人模式,構建本碩博教育管理共同體?
關鍵在于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科研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實踐實習鍛煉等方面存在的資源分散、職能重疊、溝通不暢等問題,著力提高“三全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
全面統籌推進
做實協同育人“大文章”
“協同育人”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全面統籌推進本碩博協同育人,重點要在加強頂層設計、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搭建育人平臺三方面發力。
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高校要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部署,各部門主體共同參與、互融互通的“育人共同體”,推動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協同協作、同向同行。要建立協同育人長效機制,通過建立和完善協同育人的各項規章制度,促進本碩博教育管理體系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將協同育人工作理念體現在學校教育教學、教師晉升考核、學生評獎評優的全過程。要優化多維反饋的評價體系,以學科類別、崗位特點、發展方向、目標成效為框架,分類、分層次、分學科設置設立合理的評價指標,強化育人激勵措施落實和育人過程監督。
創新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實施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模式,可在有博士學位授權點的一級學科開展試點,有效設計課程銜接,設置彈性學制,完善培養環節,分階段考核培養成效,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培養擁有創新思維能力、學科交叉優勢、國際化視野和人文素養的綜合型拔尖創新學術人才。要多舉措推動“課程思政”改革,積極發掘各學科各專業的育人內涵、思政元素、教育功能,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編制課程思政教育指南,切實將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融入教學設計,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深度融合、同向同行。
搭建育人平臺,推進協同育人。就學校內部而言,要搭建跨部門之間、學院之間、專業之間的育人平臺,幫助本碩博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科研合作、信息共享。同時,還要加強校校、校企、校地合作,發揮不同主體的育人優勢,為學生尋找科研合作、就業創業、實踐鍛煉的機會,實現接力育人。
豐富育人內容
打造協同育人“大課堂”
依據本碩博不同階段學生的要求與特點,要以“大德育”“大思政”的理念指導形成同質促進、異質互補、共同發展的群體,打破單線模式下的強行灌輸,彌合教育管理場域間的疏離,解決育人機制溝通不暢、凝聚力不強等問題,打造協同育人“大課堂”。
構建思想引領共同體,實現文化育人。要將“育人”與“育心”相結合,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在文化育人載體中,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生,在精神層面、制度層面、物質層面引導廣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大學文化,厚植愛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文化自信。
構建學術科研共同體,實現科研育人。探索以專業為基礎單位的矩陣化管理模式,構建自由、開放、合作的學術科研共同體。引導本碩博學生共同參與科研項目、學科專業競賽、創新創業項目,探討學科前沿進展。要在優秀研究生中實施“小導師制”,建立學術科研梯隊,運用學科專業話語體系和研究方法逐步將學術“小共同體”轉化為學術“大共同體”,全面提升全體學生的研究意識、創新能力與協作精神。
構建崗位示范共同體,實現實踐育人。要根據專業優勢或共同的興趣特長,在公寓、校園、餐廳、課堂各個公共場域創設和挖掘實踐育人崗位,支持研究生、本科生聯合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見習、勤工助學等方面的實踐鍛煉,實現實踐育人工作從松散化到制度化、從項目化到品牌化、從校園化到社會化、從精英化到全員化的轉變。
構建“互聯網+”共同體,實現網絡育人。依托云服務技術,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學習交流和實踐方式,通過小組學習、在線學習、交互式學習,構筑“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立體化教育模式,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無障礙溝通,有效促進共同體成員多元化互動發展,使教育管理共同體的生命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實現新技術背景下的高校網絡育人目的。
轉變發展理念
構建協同育人“大格局”
加快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使知識傳授、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的本碩博教育培養實現多元統一,完成知識性與價值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促進學生管理體系高質量發展。
充分發揮家校育人合力。要以學校為中心,發揮好高校院系黨委、黨總支或黨支部等黨組織縱向傳動育人機制,完善社會和學生家庭聯動發力的橫向育人體系,協調做好家校合育,實現校內外育人力量互聯互通、優勢育人資源深度整合,確保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標上同心同向,在行動上同心同行。
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本碩博的有效覆蓋。構建本碩博教育管理共同體,要實現“雙帶動”,即校園文化活動本科生帶動研究生、學術科技活動研究生帶動本科生,實現第二課堂助推第一課堂專業知識的實踐轉化,努力形成本碩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互容、互補、互動”的良性關系。
優化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體系。要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學生管理教育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研究生導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團隊等隊伍的整體力量,打造多學科背景互相支撐、良性互動的管理服務隊伍,以實際行動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作者苗娜系西北師范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