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
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是一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貫徹新發展理念,體現高質量發展的報告。
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靠共同奮斗,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國有2.9億在校學生,要堅持把教育這個關乎千家萬戶和中華民族未來的大事辦好。報告對2021年教育工作成就的總結和2022年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部署,堅持“一個主題”,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三條主線”,即公平、質量和改革;突出“兩個保障”,即加強教師隊伍、加大教育投入。
堅持立德樹人主題。報告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各級各類教育的靈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
夯實教育公平基石。報告通篇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要求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在教育方面,要求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圍繞教育保障公平,要求在補齊三個短板上下功夫,即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保障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和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在擴大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方面,要求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高校招生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學前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體系中最大的短板。在我國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鄉村學齡人口繼續向城鎮轉移的背景下,必須強化城區學位供給。而振興縣中教育,對于促進我國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公平,都具有戰略格局性意義。
人人享有高質量教育。我國教育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讓人人享有高質量教育,為每個人走向共同富裕賦能、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教育公平的本質體現。報告要求統籌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圍繞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最根本的是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讓人民群眾就近就便享受優質教育。辦出高質量、高回報的職業教育,讓人民群眾信任職業教育、愿意讓孩子上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必須強化高等教育“四個服務”的能力。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報告強調,2021年我國教育改革邁出新步伐,2022年要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取得新成效。一是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雙減”工作。“雙減”工作是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重大民生工程。做好“雙減”工作,必須堅持校內外協同改革,做到減校外、強校內,減負擔、提質量。二是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推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培養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必須加快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三是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我國高等教育創新創造人才和戰略科技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隨著“雙減”改革的逐步深入,對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需求更加迫切。貫徹家庭教育促進法,各級政府必須履行好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公共服務的法定職責。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離不開高質量教師隊伍。報告特別要求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加強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在職培訓與待遇保障,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開出的這三個“藥方”,非常具有針對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保障教師職業生活的幸福和尊嚴,要在提高工資待遇上下功夫,也要在加強人文關懷上出實招。全面減輕教師負擔,調動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要從減輕教師非教學工作量、適當降低教師教學工作量、減輕教師工作壓力三個方面入手。減輕教師的非教學工作量,必須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減少各種干擾,釋放辦學活力;適當降低教師教學工作量,必須強化教師資源配置,增加教師編制供給;減輕教師工作壓力,必須構建良好教育生態,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克服各種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為。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報告要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各級各類教育事業改革發展,迫切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以深化“雙減”工作為例,將課后服務由校外市場化供給為主轉移到校內公共服務體系供給為主,必須建立義務教育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報告釋放的加大投入保民生等信號,為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信心。
(作者張志勇系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育學部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