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楊志軍藏地少年小說的家園情懷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3-10  閱讀:次   |
42.9K

  近些年來,成人文學作家跨界創作兒童文學已經成為一種日益普遍的現象,這一加盟不斷助長中國兒童文學的海拔,其中一座高峰來自青藏高原的楊志軍。他攜蒼涼悲壯的《藏獒》享譽文壇,而在進入兒童文學場域時,雖然保留了高原之風的粗獷與滄桑,但更多了些清新與純凈。從《巴顏喀拉山的孩子》到《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家園和生態書寫都源于作家濃郁的藏地情結,形成了博大的底蘊和豐沛的氣象,閃耀著理想和情懷的光輝。

  楊志軍在《我為什么寫作兒童文學》中說起兒童文學的創作宗旨:“建樹‘人’的精神底線和精神指標,我不僅想實現人的理想,還想做一個理想的人。”他論及好作家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是要“擁有情懷和堅守理想”,其兒童文學創作也秉持了這一文學信念。第一部藏地小說《巴顏喀拉山的孩子》中,呈現了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和超凡脫俗、關愛眾生的宗教情懷;第二部藏地少年小說《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中,取代宗教的是一種關于生命的信仰,可概括為“萬物平等、和諧共生”的生命信仰,小說致敬為此信仰前赴后繼的一代代守護者。

  人與自然這一生態問題在《巴顏喀拉山的孩子》中已經顯山露水,且是牽扯喜饒一家去留并產生家庭沖突的導火線。牧民們不得不忍痛告別逐漸沙化的牧場而遷往城市謀生,這部小說見證了天人合一的游牧歷史的終結,流淌著離愁別緒。奶奶轉山時向山神祈禱:“河水來,青草來,德吉來,我們不去城里了。”然而德吉哥哥的回歸是為了帶走家人,老一代古樸的家園理想走向破滅。離開故土意味著失去了根脈,哀傷浸透了漂泊者的心靈。大氣變暖、野生動物遭盜獵給藏地自然造成嚴峻的危機,《巴顏喀拉山的孩子》結尾提到的“護路”問題成為《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的主旨,后者是對前者的延續、補充和呼應。在主題性質上,《巴顏喀拉山的孩子》側重于傳統田園理想的失落,憂患于草原與城市、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是一種對“失樂園”的書寫;《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則寫漢族知識分子為了保護三江源生態而自愿離開城市去駐守邊地的選擇,帶動當地人一起在各拉丹冬雪山、扎西德勒灘等地開展保護行動,著意于生態理想的召喚,是一種“復樂園”的建構。

  人的理想和精神是家園的靈魂,楊志軍的兒童小說精心塑造理想人物,給讀者帶來感染力甚至震撼力。《巴顏喀拉山的孩子》中的靈魂人物是奶奶,她長年累月虔誠地轉山祈禱,慷慨地撒鹽融化公路積雪。此外,視牛羊為生命、獨立倔強的央金阿媽以及為了照顧領養的漢族孤兒而犧牲自己婚姻的彭措阿媽,也都體現了善良、仁慈、堅韌、豁達、無私的母性。作者評價奶奶撒鹽的平凡作為“不經意中成了人類精神的至高表現,就像巴顏喀拉山一樣帶著雪峰的清潔和源頭的高貴”,而在《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中,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而把一生都獻給了三江源生態保護事業的小海一家,也有著別一種“雪峰的清潔和源頭的高貴”。

  如果說《巴顏喀拉山的孩子》主要是寫給靜守祈禱的藏地母親的頌歌,那么《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則更像是獻給勇于行動的父親的頌歌。小說以小海和媽媽尋找失蹤的爸爸李強為情節線索來展開,步步深入父輩的世界。一心撲在野外救護工作中的爸爸是雄鷹支隊的靈魂人物,小海四處尋找爸爸的影蹤,其實是在尋訪爸爸的工作軌跡和精神世界。在各種各樣的救援行動中,父輩們顯現了剛強、勇毅、忘我和犧牲精神。這部小說更多凸顯的是雄鷹般的父性的力量,但是作者沒有像塑造轉山奶奶那樣把爸爸“完美化”,他向兒子坦言了自己曾在少年時期負氣毒殺老鷹的罪過,然而這并沒有影響爸爸在兒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爸爸就是爸爸,他什么都比我們強,包括知錯改錯,包括在痛苦的懺悔中磨礪自己的人格,在艱難的選擇中升華自己的理想。”

  生命與死亡是楊志軍兒童小說中嚴肅面對的問題,他彰顯萬物生命的珍貴,也以死亡來探索生命的真諦。他寫轉山奶奶的死亡,寫小孩爸爸把生命奉獻給了扎西德勒灘,這些代表著“人的理想”的“理想的人”雖然離世,但其精神照耀后人。“爸爸不僅是進入了人們的懷念,他還在通過媽媽,通過我們這些晚輩,做他想做的事兒。他拉長了生命的時間,生命的時間因為有了子孫后代的延續,而變得茫無際涯,看不見盡頭。”小海從父輩的人生歷程中觸摸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而這些成為代代相傳的精神薪火。

  動物,也是楊志軍文學家園中的重要成員,且有著與人類相通的情義。在《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中,動物成為和人類平分秋色的主角之一,不僅在主題意義上更凸顯萬物平等、相互尊重、彼此關懷的生存理想,而且在敘事上也將人與動物的故事相交織。小說以天真的孩童視角展開,救護站的18個動物都有名字并呈現其情感和心理,陪伴小海的動物們在冰天雪地中一路尋找和救援的故事鋪展得濃墨重彩,像熱鬧而又深情的藏地版《冰河世紀》,在現實中融入了近乎童話般的想象,使故事搖曳多姿、饒有趣味。作者充分調動高原生活經驗,用細致靈動的散文筆法描繪藏地風貌,如詩如畫。故事蜿蜒行進中,契合場景的藏地歌曲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既渲染民族風情,也優美地直抒胸臆。

  從巴顏喀拉山到三江源,從“失樂園”到“復樂園”,楊志軍以其獨具風采的藏地少年小說,傳達對自然、社會、倫理、人性、宗教、生命、家園等諸多命題的深沉思考,雖有傷感和批判,但整體上具有柔潤的和諧感與明亮的圓滿感。這些小說飽含和諧的生存理想和溫厚的生命情懷,召喚人們守護自然家園和精神家園,一如關于三江源的歌中所唱:“讓所有的生命各得其所,讓所有的日子扎西德勒。”

  (作者談鳳霞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