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民辦校提升質量助力 ——反思我的一次督學經歷
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明確了政府應“鼓勵、引導民辦學校提高質量、辦出特色”。作為政府專職督學,落實這一條例精神,助力民辦校教學質量提升,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廈門市思明區民辦校除個別高端民辦校外,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已成為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的一個堵點。為此,區教育局出臺了《關于提升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實施方案》,作為專職督學的我也及時跟進了此項工作。一天,我來到了位于城中村的某薄弱民辦小學進行督導。首先到六年級聽了一節語文課,教師教學設計和課件還不錯,但學情研究不夠,教學針對性不強。檢查該教師教案,發現教案和課件都是網上下載的,且缺少個人想法和課后反思。然后去教務處抽查了幾位教師教案和備課組集體備課記錄,發現教案存在與上述教師類似的問題,集體備課記錄不齊且簡單,且未見學校檢查的痕跡。為了深入督導教學質量問題,在我的建議下,學校臨時召開了一個由各方代表參加的小型座談會,主要對學校教學質量在區內一直靠后的原因進行溯源并研究對策。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共同梳理出教學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辦學條件差、生源不好、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且不穩定、學校管理不到位、家長素質不高等。我在吸收大家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五條督導意見:完善教學常規要求和檢查制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做好導優輔困工作;盡量重新選址辦學。過后學校根據會議達成的共識,形成了《教學質量提升實施方案》并經教代會討論通過。我在隨后的經常性督導中,都會檢查落實情況,并具體協助學校做了一些實事:建立了教師獎懲機制;落實了教師培訓制度;實行全員教師公開課制度,集體備課時間由每周一課時,增加到半天;與公辦校建立幫扶關系。
一年過去了,從各級質量監測看,學生學業水平有了較大提升,用校長的話說,“過去我們老是受批評,現在不會了”。學校還克服重重困難,搬離了城中村,新校硬件達到了市一級民辦校標準,校園文化建設也有了質的提升。
學校教學質量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提升,不妨從多個視角加以審視。
從變化條件看:一是辦學硬件的改善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二是區教育局專項文件的出臺,為提高民辦校辦學活力提供了“干貨”;三是公辦校的幫扶和責任督學“醫生”“片警”作用的發揮,也是不可或缺的。
從變化的根據看:進入新時代良好的教育大氣候,民辦校迎來了春天,無疑增大了辦好學的信心和動力。當然,學校也非高枕無憂,因為教育局文件提出:“對學校管理不善、教學質量低迷的民辦學校,區教育局將視情況減少政府民辦校扶持資金的發放,調減學校招生計劃,并要求其限期整改;經整改仍未達標的,依法終止舉辦者辦學資質。”動力和壓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使辦學者抓質量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激發。
在筆者看來,助力民辦校教學質量提升,應因校制宜,但也有共性之處。
一要劃出一條線。要明確要求學校不能采取“增負”等急功近利手段來提升教學質量,這條紅線不能逾越。目前,督學要結合“雙減”“五項管理”專項督導,重點督查學生的作業、睡眠等是否符合要求,學校是否形成相關“減負”和課后延時服務機制,從而營造一個質量生長的“綠色”教育生態環境。
二要激發一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規定“民辦學校校長依法獨立行使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職權”,校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抓質量難,抓住校長就不難。要積極推薦校長參加相關培訓,努力轉變校長觀念,協助校長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引導校長認清機遇和挑戰,使學校既有獲得感也有危機感,從而由“要我抓”變成“我要抓”。
三要緊督一件事。教師是教學質量提升的“牛鼻子”,教師隊伍建設是質量督導的重點和難點。民辦校教師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待遇偏低、工作量偏大、專業發展通道偏窄、隊伍不穩定等。首先,督學可以從一些涉及教師的“硬指標”上發力,如督查教師配比,有無與教師簽訂勞動合同及足額發放工資和繳納“五險一金”等。其次,要檢查對教學常規有無明確要求和檢查機制,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發展情況如何。再其次,要檢查在職稱評聘、學習培訓等方面對教師有無實施人文關懷,教師有無歸屬感和獲得感。
四要借助一種力。提升教學質量,單靠督學的力量是不夠的,督學要善于借助外力,共同促進學校教學質量提升。如借政府、人大、政協公開向社會征求為民辦實事或調研課題之機,積極建議把民辦校問題列入;協調進修學校等機構,在教學視導、教師培訓等方面給予民辦校傾斜;協調公辦校,發揮“一對一”幫扶和片區教研作用;協同相關部門定期對民辦校定級評估,倒逼學校提升辦學質量。
總之,提升民辦校教學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內生動力是關鍵,相關部門的監管支持以及督學的“走心”督導是要件。督學要知重負重,如“米小的苔花”,在推進教育均衡的道路上“也學牡丹開”。
(作者胡育安系廈門市思明區教育督導評估事務中心專職督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