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新需求
■教育前沿·關注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
本期關鍵詞: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新時代經濟與社會發展和公民個體對教育公共服務供給的需求發生了深刻變革,迫切需要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構建科學合理、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現代教育體系。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有關部門印發的《長三角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試行)》,設立“現代教育體系”一級指標,共3個監測維度:教育普及融通程度、教育服務多元供給能力、公共教育服務均等程度。這既體現了經濟社會和公眾個體對教育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又充分展示了現階段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導向;既具有直面矛盾的問題導向,又有倡導性的價值追求和國際趨勢的瞄準靶向。
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體系,打造全國基礎教育區域樣板示范。
長三角基礎教育要“提優”,當務之急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人口素質,在全國確立基礎教育的標桿。長三角教育現代化教育普及程度監測點,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等指標是年度教育事業統計的傳統指標。我國2021年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為88.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1.4%,目前長三角各省份的這幾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全國。對未來5年監測目標的設定必須在全國適度超前并與國際接軌;長三角區域2025年上述三項監測目標值分別為大于90%、99%、大于95%,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5年前(2016年)學前毛入園率、小學五年續讀率以及高中教育毛入學率(83.2%、97.5%、108.5%)大體接近或趕超,達到全國區域最高發展水平,體現了與發達國家或發達的國際經濟體相接近的目標。指標的設定對現階段長三角各地不斷提升各級教育普及水平具有引導性。
政府是教育公共產品的主要供給者,在教育服務供給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必須強化政府新型公共教育的統籌、兜底與質量保障作用,這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現代化水平考量的試金石。長三角區域的公共教育服務均等程度監測維度,包括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及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及通過國家認定縣(市、區)的比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含政府購買服務的民辦學校)比例和融合教育資源覆蓋率及殘疾兒童少年接受15年教育的比例等四個監測點。選取國家強力推動的重大政策舉措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縣的國家認定等;選取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與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如目前長三角區域同樣存在學前教育布局不合理、公辦幼兒園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適齡幼兒有同等入托機會的問題,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及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等監測指標,引導長三角各地不斷提升公共教育服務均等程度。
構建融合開放的職業教育體系,培育充滿活力切入經濟的區域教育動力源。
教育體系的融合是長三角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重要的監測方面,設立了普職融通“中高職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的生源質量、校企合作(師生實習實訓要求達成)水平指數”兩個監測點和融合教育資源覆蓋率(選取特殊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融合)一個監測點。重點監測長三角區域的各級教育普及水平及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融通程度,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實現更通暢的銜接。
現代教育體系必須打破類型和層次之間的壁壘,實現教育與經濟社會的互動,形成縱向貫通、橫向互聯的教育通道。打破教育“直通車”不通、“立交橋”不交的弊端,長三角理應先行。建立職教與普教合作機制,要在普通教育中加強職業啟蒙教育,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下,根據經濟與社會發展和全體社會成員自身發展的全面需要,提高中高職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的生源質量,完善“五年一貫制”“高本貫通”等培養形式,打通職業學校教育發展通道。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推行校企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學徒制。
提高教育服務多元供給能力,完善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教育體系。
教育服務多元供給能力維度,監測長三角區域教育向各類學習者提供教育服務的供給水平和多樣化水平,包括校外教育服務成效、老年教育參與程度、非全日制學歷教育畢業生比例、從業人員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參與程度、學分銀行覆蓋率五個監測點。這些監測指標,反映了教育體系的開放度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成效。
針對公共教育實際供給無法滿足民眾日益增長需要的狀況,長三角區域教育理應變革供給方式,培育包括校外教育等新型教育服務業態,提供基于全學習過程的精準、個性化教育服務供給,實現多元主體供給、有效供給、個性化供給和持續供給。對國民教育體系進行了空間和時間上的延伸,擴大成人教育公共服務供給如非全日制學歷教育自學考試本專科、成人高考本專科規模等,更大范圍提供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社區教育、休閑教育等。滿足不同群體多元化學習需求,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互融合,學習形式多樣、學習時段自主,在學習課程上銜接,建立學制轉換機制,健全終身學習成果認證制度,設立學分銀行。要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多渠道擴大終身教育資源。針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原則上至少應有一所老年大學,50%的鄉鎮(街道)建有老年學校,30%的行政村(居委會)建有老年學習點”的要求,長三角教育現代化監測對諸如此類的目標將作達成度評價。
(作者汪開壽系安徽省教育評估中心主任、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