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留學生怎樣“讀懂中國”
近日,教育部發布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強調要“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留學教育”。
加強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建設,推進來華留學生國情教育,要讓他們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教師要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自然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注意因材施教,努力講出中國文化的內涵、精神及其所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留學生感受到中國人鮮活的性格、靈魂和追求,要獨具匠心地創設語言學習的情境、儀式和范例,把中國文化有機地融入其中,讓留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獨特的精神氣韻與核心價值。學校要開展形式多樣、主題突出、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社會實踐、文化體驗、交流研討活動,通過參觀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尋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訪博物館,開展中國歷史文化知識講座等活動,讓留學生貼近中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明,親身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多樣,激發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熱愛,讓他們自愿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提升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要讓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的時代精神。時代精神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留學生們的回信中指出,要“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并鼓勵來華留學生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把想法和體會介紹給更多的人,為促進各國人民心心相通發揮積極作用。
提升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還要讓留學生把中國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讓他們成為中外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為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貢獻力量。來華留學生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和對外形象的窗口。我們要發揮好來華留學生“貫通中外”的獨特優勢,借力來華留學生群體,服務中國與世界交流合作的大局,助力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為中國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爭取國際事務的主動權。2019年,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了“實施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目前,我國的對外翻譯工作還存在外譯產品數量多、接受度差,投資大、效益低等問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現好中國風貌,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需要更多優秀的對外翻譯工作者。這些留學生熟悉中國文化,具有雙語優勢,能夠為對外塑造好中國大國形象、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發揮作用和專長。
(作者孔艷系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講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