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高校的文化擔當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正確處理中華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關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思想文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
高校是國家的文化重鎮,地方高校是所在地區的文化高地,民族地區的高校承擔著發展中華文化和當地民族文化雙重責任。這雙重責任本質上是一體的。民族地區高校已經有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舉措,以筆者所在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學院為例,每年秋高氣爽的時候,全體大一新生都要以班級為單位參加富有濃郁彝族風情的集體舞蹈“達體舞”比賽。來自各地的新生對此興致盎然。通過比賽,增進了各民族學生的團結,宣傳了地方文化。除了特色鮮明的文體活動,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用日常的方式,讓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潤物細無聲”地滲入學生求知若渴的心靈,這就對高校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做好歷史文化宣傳教育。這一點本來就是高校的優勢所在。長期以來,各地方高校都在挖掘本地區文化方面著力甚勤,成果斐然。除了提煉地方特色,歷史文化的宣傳和教育還要體現其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框架中所作的貢獻以及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與祖國各地尤其是內地的文化聯系。中華文化是主干,本地區、本民族文化在主干上汲取了什么樣的養料,綻發出怎樣的既有特色又不離其宗的枝葉,應為研究的重點。
做好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設施包括富有文化氣息的建筑布局、學風內涵以及規章制度等。每個高校在這方面都非常用心,力求能展示本校的文化底蘊。文化建設不求大而空,但求能夠精準地體現中華文化的某些方面。校園文化不僅僅是靜止的、供人沉思默想的建筑和圖案,它還可以是活潑的、靈動的。民族地區高校能夠開發出富有中華文化精髓和民族特色的文創產品,包括服裝和背包。將民族元素與現代時尚結合,可以讓古老的民族風情走向更廣闊的展示舞臺。
做好“推普”工作。普通話是我國各民族的通用語言,有著凝聚人心、形成認同的重要作用。做好普通話教學、普通話測試、“推普周”活動這些每年的例行工作之外,還可把“推普”的視野擴展到民生服務上。提升語言特別是普通話的聽說能力,是扶智扶志的有效手段。
選修課是文化學習的重要載體。少數民族學生對中小學時期接觸的詩詞記憶非常深刻。中國古典詩作篇幅短小,音韻和諧,常用頂真、重疊等修飾手法,利于記誦,與少數民族山歌頗有相通之處,很受學生喜愛。民族地區的古典詩文有其獨特的成就,也是我國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資源的組成部分,對此進行鉤沉總結,研究宣講,很好地體現了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干枝源承,渾然一體,增強了學生對祖國、對家鄉、對民族的熱愛。
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每個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這個主干上生發出來的美麗枝葉。民族地區的高校在傳承和發展文化上,正是要培根護干、潤枝育葉,讓主干體上的文化養分,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每一片枝葉上,牢牢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朱瑞昌系西昌學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