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扛起服務“雙碳”戰略的時代使命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17  閱讀:次   |
42.9K

  “雙碳”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后我國面臨的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2021年7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近日,《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出臺。該方案旨在要求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加快構建碳中和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高校應當充分發揮各自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面向“雙碳”戰略需求,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推動實現“雙碳”戰略目標不僅帶來了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構建綠色低碳經濟體系的機遇,也帶來了發展模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轉型、技術創新競爭等多重挑戰。因此,發展“雙碳”相關學科專業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高校要結合自身優勢學科特色,找準發力點,讓“雙碳”主題引領學科專業建設,積極培育與之相關的新興學科方向,形成與“雙碳”戰略需求相適應、傳統優勢學科與新興交叉學科相融合的一流學科專業體系。比如,財經類高校可加快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法學等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加快培養碳核查、碳經紀、碳會計、碳投資咨詢、碳信用評估、碳資產評估、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等方向的專業人才。

  構筑“雙碳”人才培養體系,多元培養緊缺人才。要加快完善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系統推進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高質量研究生教育,為“雙碳”事業鍛造一大批全面發展的未來科學家、工程領軍人才和各類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一是根據高校自身情況,整合優勢教學資源,以資源、環境和能源相關專業為依托,成立低碳經濟學院、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等,這既是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應時之舉,也是搶占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雙高地的有力舉措。二是做好人才培養方案,做強做實碳中和相關教材建設,出版一批具有引領性、影響力的高水平教材。三是探索完善產教、科教、校企融合的育人新模式,促進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優質教育資源融會貫通,促進培養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四是充分利用高校學科、師資優勢開展碳能力教育培訓,為各類市場主體低碳專業從業人員提供服務。

  強化有組織科研攻關,打造“雙碳”科技創新體系。“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路徑與制度安排涉及自然科學領域大量的基礎理論、工程技術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經濟與管理等有關問題。高校要依托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機構,瞄準碳中和領域共性真問題和“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強化有組織科研攻關。例如,財經類高校可在碳輔助性產業和中介服務業方面發力,圍繞“雙碳”政策的經濟社會影響、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設計、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氣候投融資模式創新、氣候韌性城市建設等開展學科交叉研究。此外,一方面要建立靈活的人才機制,匯聚“雙碳”方向的海內外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組建交叉創新團隊。另一方面,要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產業行業對接的協同聯動機制,與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開展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推進真協同,實現新突破。

  實施全面開放辦學,提升“雙碳”國際話語權和服務社會能力。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是國際社會的共同使命,高校對外開放也應當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推動“雙碳”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持續邁進。一是充分發揮中外大學聯盟的橋梁紐帶作用,聚焦綠色低碳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加強國際對話,主動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合作交流,開展“雙碳”領域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學研究。二是打造一批高校碳中和領域創新引智基地,大力吸引匯聚海外高層次人才參與我國碳中和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三是通過舉辦碳中和國際學術會議或論壇,主動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參與國際規則標準制定,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提升我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對內開放也是開放辦學的應有之義。高校要積極面向社會構建服務“雙碳”戰略的創新實踐體系,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一方面,要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構建碳中和技術發展產學研全鏈條創新網絡。高校可聯合科技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等,積極參與創新聯合體建設,促進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碳中和關鍵技術集成耦合與綜合優化,推動能源深度脫碳、工業綠色制造、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成果應用實施,主動融入各級各類碳中和示范工程建設項目,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技術創新水平。

  發揮高校智庫咨政建言功能,提升“雙碳”科學決策水平。不同類型高校要充分發揮智力資源和理論研究優勢,增強智庫產品與決策實踐的黏度,打造具有鮮明行業特點、體現高校特色的新型智庫。一是定位要準。圍繞碳中和基本內涵、實現路徑和主要路線、碳市場體制機制設計等領域開展政策研讀、議題研究、戰略咨詢、評估監測等活動。二是合作要廣。強化機構間合作,拓展研究廣度,擴大研究深度,形成更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提升智庫成果的時效性和影響力。三是質量要高。將具有決策影響力與社會公信力的標志性智力成果作為檢驗高校智庫建設的核心標準,強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術研究與政策咨詢相結合、國內與國外經驗相結合、服務發展與品牌建設相結合,努力產出具有理論創新和實踐應用價值的“雙碳”成果。四是方法要新。要以“數字挖掘+戰略應用”為驅動,探索智庫平臺建設新思路,通過數據賦能、智慧賦能,提升智庫在“雙碳”戰略中的服務效能。

  率先示范應用,加快建設零碳校園。高校是碳排放密集型組織,也是低碳教育宣傳和科學研究的主陣地,應承擔起環境責任,成為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標桿。可制定實施校園碳中和行動方案,有序推進碳中和校園建設,促使低碳理念、低碳教育、低碳生活相互融合。大力弘揚綠色低碳文化,推行科普宣傳、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等,將“雙碳”戰略目標轉化為全體師生的思想共識,引導師生自覺做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者、綠色低碳生活的踐行者。校園建設和管理貫徹綠色低碳理念,有效利用地源熱、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燃氣消耗,采用湖水澆灌、雨水收集、能源智能控制等節能減排技術,在減少碳排放總量的同時實現科學用能。充分利用大數據、云服務、物聯網、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構建智慧化校園能源運營管理平臺,開展能耗監測、診斷與管理,優化能源供用方案。

  (作者方潔系湖北經濟學院校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