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現代化迎來歷史機遇——評《鄉村教育振興與農村教育現代化研究》
《鄉村教育振興與農村教育現代化研究》由理論研究卷和調研報告卷組成,是郝文武教授及其團隊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8年度教育學重大招標課題“振興鄉村戰略中的農村教育現代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作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最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初覽本著,我認為,這是一部從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到推進農村教育現代化的深入研究的力作。
以鄉村教育振興為重點研究推進農村教育現代化。農村教育現代化首先是振興鄉村教育。“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推進國家現代化必須推進農村和鄉村現代化,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新農村。盡管鄉村人口不斷減少,但即便是城鎮化率高達70%—80%時,我國鄉村人口也還有幾億。盡管鄉村教育發展有不少問題和困難,但還是有不少辦得好的學校。推進鄉村和農村現代化首先必須振興鄉村,振興鄉村教育,辦好公平而有質量和人民滿意的鄉村教育,使鄉村小規模學校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進而與城鎮學校一樣實現現代化。郝教授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對農村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進一步推進了我國農村教育研究的發展。
通過大量全面深入的微觀和實證調研,提出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和農村教育現代化的合理建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解決現實問題的重大課題必須做大量調研。在承擔本課題前后的六七年中,課題組“風雨無阻、走南闖北”,深入全國22個省份、170多個縣市、700多所鄉村學校及其課堂,甚至深入農戶做大量調研。調研形成關于“全國十省區鄉村學校教師隊伍現代化發展調研”、關于全國四省“縣域城鄉教育一體化融合發展問題聚焦、機制和路徑選擇的典型分析”、“江西弋陽縣農村教育治理調研報告”、“西部農村義務教育現代化發展分析報告”等十多個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提出農村學校布局要從立德樹人總目標出發,算育人賬;根據鄉村小規模學校不斷增多和農村學校教師總體超編,對鄉村學校應實施師生比倍減和教師工資收入倍增的“倍增倍減”;根據鄉村學校音體美教師嚴重短缺實際,提出師范院校要為振興鄉村教育努力培養以音體美為主導專業的全科教師,努力辦好一流教師教育;根據東西部教育差距,提出要進一步加大縮小東西部及其城鄉教育現代化差距的力度等建議。
以長遠和整體發展為目標,正視和解決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和農村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的矛盾。“振興鄉村教育戰略中的農村教育現代化”課題研究的重點是實踐問題,但也有許多理論問題需要探討,而且作為科學研究首先要明確概念,這是形成和創新理論的基礎。對農村及其教育和鄉村及其教育內涵與外延的界定不同,對鄉村及其教育振興和農村教育現代化的意義、目標、措施等的認識就不同,甚至有很大差距。本研究的鄉村教育振興是指除縣城教育、鄉鎮教育、集鎮教育以外地區的農村教育振興,本研究的農村教育現代化則是指包括縣城教育、鄉鎮教育、集鎮教育和鄉村教育的現代化。這個概念界定在本書中不僅反復辨析、非常清晰,而且一以貫之。遵循這個思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分析了農村及其教育城鎮化與鄉村及其教育振興中的諸多矛盾,形成比較系統的理性認識和實踐的政策咨詢、行動咨詢。
堅持價值理性,充滿鄉土情懷是本研究的顯著特點。從事農村教育研究首先要熟知黨和國家關于“三農”及其教育問題的重大戰略,最好有在鄉村長期生活的經歷、經驗,熟知鄉村經濟文化與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郝文武教授長期生活在鄉村,一直在窮困閉塞的鄉村中小學上學,還有幾年從事鄉村中小學教育的經歷、經驗。雖然現在是大學教授,但他對農村教育具有深厚的感情,始終關注農村及其教育發展,這為他深入研究農村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從本書的許多章節中,特別是從后記的《親黃河》《看槐花》等抒情詩中,能感受到他對鄉村及其教育發展的期待和深厚情懷。在充滿鄉土情懷、堅持價值理性基礎上,進行理論研究、實證研究也是本書的重要特點。
(作者胡俊生系延安大學老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