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必須守住誠信底線
據媒體報道,2022屆我國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千萬,預計“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畢業生焦慮情緒加劇”。在此背景下,拓寬就業渠道十分必要,從專業對口的執念轉向“另類就業”成為劍走偏鋒突破就業困局的妙招。近年來不時涌現出一些碩博士畢業生“另類就業”的成功案例,但在跨專業就業過程中,卻出現個別畢業生編造學歷身份報考的情況,引來社會熱議。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對簡歷進行適度包裝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做個利落的新發型、拍張醒目的證件照、美化簡歷的字體和排版等,一定程度上可成為應聘的加分項。但包裝不是造假,職場上不能靠無中生有和憑空捏造等刷新平淡無奇的個人經歷。
在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中,誠信是必須守住的底線。誠信就業不僅體現了對應聘單位和眾多競爭者的尊重,更涉及法律問題。我國勞動合同法中明確,“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如實說明”。以欺詐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可視為無效,有權予以解除并主張賠償。應該說,編造身份報考應聘不是個案,互聯網平臺上就有不少中介機構以“背景提升”“簡歷優化”等名目幫助大學生編造履歷。大學生涉世未深,往往不以為然,最終卻付出了慘重代價。因應聘時簡歷造假而被用人單位合法解除勞動合同并主張賠償的例子,近些年屢見不鮮。可見,就業過程中一旦造假,就等于為日后的職場生涯埋下隱患。
高校是向企事業單位輸送優秀應聘人才的地方,對應屆生誠信就業應有提示義務。在國外,高校就業部門會定期開設簡歷制作和應聘技巧提升的課程,實事求是的誠信原則始終是這些課程最先強調的基本常識。應屆生閱歷有限,初次應聘可能對履歷造假的嚴重性缺乏敏感和清晰認識。如果高校只盯著就業指標的完成情況,而不管學生就業過程中的誠信問題,學生就容易在職場打拼中走上歪路。用人單位也有責任以嚴肅的態度嚴格審核報考和應聘人員的相關材料。
打鐵還需自身硬,守住就業中的誠信底線關鍵要靠畢業生自己。就業形勢嚴峻毋庸諱言,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是頭等大事。大學生產生焦慮情緒可以理解,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從事的第一種行業未必一成不變。隨著人生軌跡的改變、想法的成熟,調動工作、變換職業十分常見。實事求是的簡歷或許不能保證一些初出茅廬的應屆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但絕不意味著一生之中都無機會,更不值得以喪失誠信為代價。
(作者郭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