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推動“雙減”落地須全社會共同努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27  閱讀:次   |
42.9K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后,各地積極推進“雙減”政策落地,取得明顯成效。“雙減”不僅是教育系統之事,更是全國、全社會重要之事,是從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角度作出的重大政策安排。我們要跳出教育,從更高站位、更宏大視野深刻理解“雙減”的重大意義,樹立“雙減”是全社會之大事的鮮明導向,只有這樣才能做好“雙減”的社會動員、落實好“雙減”的社會責任,確保“雙減”工作得到系統推進。

  我們要深刻認識“雙減”的重大意義。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雙減”不僅關系到學生個體的發展,更是影響國民的生息繁衍、關系中華民族的千秋大計。在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在武器和物資保障遠遠落后于敵人的情況下取勝,靠的是必勝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和鋼鐵般的身體。一系列實踐證明,在國家、民族之間的競爭中,起決定性因素的是人,是人的精神、能力與素質。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令人擔憂,近視率、肥胖率居高不下,多項體質指標檢查結果不理想,意志品質有待磨礪。一個人身體素質不好,既影響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的質量,也對家庭和后代產生不良影響。若一代人如此,則影響一個民族的繁衍。因此,在新時代不光要優生優育,還要優養優教,把廣大青少年從繁重的作業和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加強身體鍛煉,磨礪意志品質,度過金色童年。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雙減”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一段時間以來,培訓機構遍地開花,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助長了中小學校“搶奪優質生源”違規招生等不良風氣,擾亂了教育正常發展秩序,破壞了教育生態。部分培訓機構甚至被資本綁架,通過不正當競爭獲取利益,侵蝕社會公平正義。“雙減”的根本是從源頭上遏制“掐尖”“刷題”等違背教育規律的現象,不能讓“搶跑者獲利,遵守規則者受傷”。因此,落實“雙減”,必須樹立正確的質量觀,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營造良好和諧的人才成長氛圍,以強有力的治理措施整治培訓機構亂象及其對學校教育產生的不良影響,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讓廣大學生對學習、生活、社會充滿希望。

  從改革邏輯的角度看,“雙減”是推動教育領域重大改革落地的關鍵一招。我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在教育領域的諸多改革中,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是最核心的環節,也是最不易攻克的難關,這需要我們找到改革突破口撬動整體改革。“雙減”正是從小切口介入進而牽動全局的重大改革。因此,當前需要從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視角審視“雙減”的實踐價值,引導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家庭乃至全社會形成思想共識。另外,“雙減”將在課堂教學、作業設計等方面對教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這就要進一步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喚醒教師的教育情懷,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以“雙減”反推教師發展,以教師發展促進育人模式的轉變。

  “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第一,社會有樹立正確導向的責任。落實“雙減”,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由于一線教育教學深受評價指揮棒的影響,“雙減”政策出臺后,社會各界仍對政策的意義、內涵和落實路徑缺乏完整、清晰、正確的認識,特別是家長群體焦慮感較重。因此,統一思想認識,形成社會共識是當前最緊要的工作。一是要重視教育的社會輿論環境建設,加強對“雙減”等教育改革的宣講闡述,對家長進行深入的引導,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營造改革的良好氛圍。二是要樹立立德樹人的鮮明導向,始終把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引領擺在首要位置,做到育人與育才的統一,引導全社會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上發力。三是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正確導向,不唯分數,不唯考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特別是要補齊勞動教育、美育的短板,形成多元的人才培養方式和人才選拔機制。四是要樹立優質均衡的發展導向,不迷信重點校,不搞尖子班,政府下決心辦好每一所學校,社會輿論不炒作名校,學校不被外在利益“綁架”,真正形成就近上學的好態勢。

  第二,社會有供給豐富資源的責任。落實“雙減”,要加強公益性社會資源建設并向青少年免費開放。“雙減”把家庭教育真正還給家長。“雙減”之前,家長疲于應對孩子的作業和校外培訓。“雙減”政策實施后,家長開始深刻思考如何真正做好家庭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需要家長在周末、節假日等抽出更多的時間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去,做到“六多”,即多陪孩子在圖書館閱讀科學、文學、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幫助孩子積淀人文底蘊;多與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如與動物互動,走進田野、山川、河流等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奧秘,激發孩子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多引導孩子動手,如簡單的安裝、整理、收納、維修、烹飪等家務勞動,讓孩子獨立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空間,提高動手能力和責任心;多與孩子一起走進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等各類科學文化藝術場所,讓孩子接受審美熏陶和感受科技的力量;多引導孩子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多與孩子一起運動,如跑步、打球等適合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的運動,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上述大部分親子教育活動需要豐富的社會資源支撐,這就對各方面的社會資源建設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大力推進博物館、藝術館、體育場館、自然公園等社會資源的共建共享,積極構建社會公益資源對學生免費開放機制。

  第三,社會有治理成長環境的責任。落實“雙減”,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網絡環境治理。“雙減”實施后,學生的課余時間怎么安排是一個新課題。青少年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不足,必須加強對其課余時間的監管,引導其合理規劃時間、安排課余生活。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導和監管,一味放任,學生極有可能沉迷網絡無法自拔。據醫學研究,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有極強的吸引力,并使人產生精神依賴,長時間沉溺于此會導致神經紊亂,產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問題,對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因此,在“雙減”落實中必須配套做好網絡環境治理工作,有效防止網絡游戲占領學生課余時間,侵蝕學生的身體、大腦和心靈。首先,要引導互聯網相關企業加強自我規范,切實擔當社會責任,站穩保護未成年人健康的立場,不以青少年群體為盈利對象。同時,文化及網絡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治理,嚴格禁止低俗、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內容在網絡上傳播,嚴格查處發布不良信息的平臺,不允許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網絡內容有生存空間。

  第四,社會有參與學生發展的責任。落實“雙減”,要發揮好社區在學生健康成長中的積極作用。社區是學校、家庭之外的“第三課堂”。首先,社區要承擔起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和社會活動參與能力的責任。社區作為我國基層民主自治的最前沿,是對青少年進行公民意識啟蒙教育的主陣地。社區要發揮好自身作用,面向轄區內的青少年開展道德、法治、國防、環境、習俗、健康等方面的公民教育,如設立社區開放日,經常性組織公益活動等,吸引青少年參與社區治理,培養其參與社會活動的實踐能力。其次,社區要加強文化建設,如開設公益圖書館、書報亭、棋藝室等,讓少年兒童有地方進行學習和娛樂,培養少年兒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再其次,社區要配置完善的體育活動設施,提供充足活動場地,滿足社區內兒童鍛煉、游戲的需求,同時加強社區環境治理,禁止經營性攤位及停車位等搶占活動空間。

  (作者范卿澤 趙文朝 系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大招標課題“新時代重慶市基礎教育教研轉型發展研究”[2020-ZD-02]成果)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