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科幻”的教育價值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27  閱讀:次   |
42.9K

  自2015年劉慈欣《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以及《流浪地球》熱播以來,科幻文學開始成為多方關注的熱點。在這個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科幻文學因其本身獨特的美育價值、濃郁的科學精神、前瞻的未來意識等,蘊含著獨有的教育意涵。科幻文學作品入選中小學教材,部分學校已開發了科幻校本特色課程。由此,我們更應該審視科幻文學背后的人類學特質,對科幻文學的獨特教育價值進行深入思考。

  科幻文學隱含著對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體認和對人類存在本質的求索。

  科幻文學的首要元素是虛構,虛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有本性。美國學者拉爾夫·科恩說:“虛構是人類得以擴展自身的創造物,一種能從不同角度研究的狀態。”借助于虛構,人類超越時空、種族、自我的局限,創造出無限可能的世界,以此克服日常生活的單調、庸常,獲得自我超越和心靈擴展,進而獲得一種對于自由、美好生活的創造,以此探索現實中自我、世界、人類困境的破解方式。在這種“虛幻”的探索過程中,人類面向客觀世界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體現。從星球大戰到末世情結,從虛擬時空到另類文明,從變異到顛覆,科幻文學常以其驚人的想象力帶來巨大的認知疏離。如《萬有引力之虹》中的火箭,《希爾德之梯》中很小的黏菌中“燈光映照著彩虹光澤”,它們或奇麗壯觀,或奇異難解,構成科幻文學獨特的奇幻之美,也折射出人類對未知生活的一種主觀想象和能動把握。

  科幻文學對人類未來生存的想象產生了新的教育命題。

  科幻文學并非簡單的虛構與想象,而是針對當下人類生存處境,面向人類未來發展,植根當前高科技發展,胸懷人類未來的一種文學書寫。以教育學的角度審視,其中的時間、空間、人類極度依賴于前沿科技的存在方式、人類憑借高科技所達到的自由自在的生命狀態、人類為了幸福生活所進行的各種努力等,都迥異于當下生活。這些嶄新的未來視域,隱含著重要的教育學命題。

  一是對科學精神的涵養。科幻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呈現出“幻”的特色,但“科”的框架支撐始終是科幻文學的重要內骨。人類從科幻文學中汲取科技創新的啟發,甚至科幻中帶有荒誕色彩的異想天開也成為一種預見性的科學前奏,如科幻小說中原子彈的首次描繪領先了現實中原子彈首次爆炸足足30多年。學生可以在科學幻想中習得基礎的科學知識與原理,繼而體會其內核中的科學精神與方法。

  二是對想象力與創造力的錘煉。劉慈欣說:“在未來,當人工智能擁有超過人類的智力時,想象力也許是我們對于它們所擁有的唯一優勢。”“科幻小說并不是在預測未來,它只是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科技的陌生化效用,便于讀者獲得陌生與熟悉、想象與現實交織的閱讀感受,為培養想象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豐富的想象是創造的先決條件,想象力的培養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奠定了基礎。

  三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科學普及是科幻文學的重要教育價值所在,但縱觀整個科幻文學史,多數科幻文學作品都飽含著作者對于人類命運的叩問,將內在的人文關懷與外在的科技、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在對技術進步關注的基礎上獲得對自然與宇宙的體認,同時對現象背后的文明與哲學進行思考,飽含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新的教育命題啟發建構面向未來的教育學。

  科幻文學所蘊含的教育新命題,啟發我們增強未來維度,建構面向未來的教育學。

  一是對美好人性的呵護。科幻文學史上的諸多作品都具有一致的關注點,那就是美好的人性。如教育部統編語文七年級教材《帶上她的眼睛》中,探險征程上主人公充滿對現世的濃濃眷戀,但探索人類未來的強烈責任感驅使著主人公勇往直前,體現出深切的悲壯情結與無私大愛。教育具有濃厚的人文精神,引導人們追求知識、文化和自身的全面發展。面向未來的教育學,應該呵護美好的人性,讓人們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從靈魂深處獲得自由、解放和幸福。

  二是對人類困境的預知。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科幻文學啟發我們,面向未來的教育學,要增強對人類困境的預判,為克服困境作出教育應有的貢獻。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傳授已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掌握人類的生存狀態,為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創造人類美好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對人類美好未來的觀照。習近平主席在致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儀式的賀信中指出,戰勝人類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需要各國人民同舟共濟、攜手努力。科學改變著人類的生命質態,同時也在重塑人類的社會、文化和觀念,科幻文學以文學書寫表達、強化了這一點。“尋覓未來”是科幻文學的重要母題,其中的“人機共棲”,在某種層面上體現了人類對“自由”的憧憬。這種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體認,對人類美好未來的建構,也深刻地體現在“文化強國”“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的建設中。面向未來的教育學,應該堅定文化自信,涵養人的理想與抱負,為民族的未來、人類的福祉貢獻更為積極的力量。

  (作者趙梓淳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