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無聊之事 何以遣有涯之生——“廬山煙雨浙江潮”較真記
一日,我收到一條轉發的短視頻,畫面是一個人在講一首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視頻中介紹說這是蘇軾生前留給他兒子的最后一首詩。作為以古典文獻為業的人,我自認為對蘇軾的作品還算熟,卻不知道這首詩——“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心下便覺得有些慚愧。但蘇軾最后是死在常州的,他的絕筆,歷代注家多認為是《答徑山琳長老》,我懷疑視頻里那人在信口開河。
小孩放學歸來,我跟她說起這首首尾相環的詩,她也覺得好玩,認為這可以用來描述考試的心情:考試前惶惶不可終日,考完覺得也不過就那么回事。她問我詩題是什么,我說這就查。我先用“文淵閣《四庫全書》全文檢索系統”查了首句“廬山煙雨浙江潮”,居然沒有記錄。我不甘心,于是登錄“中國基本古籍庫”,這可是目前收錄古籍數量最多的數據庫。讓我沒想到的是,竟然也是一無所獲,一條相關記錄也沒有。我生怕是因為詩句有異文,于是變換關鍵詞串檢索,結果仍沒有。我大奇,只好有些尷尬地跟小孩說:明天我查出來告訴你。
第二天,我先上“讀秀中文學術搜索”檢索首句,在檢索結果中,絕大多數說這是蘇軾所作,詩題或作《觀潮》,或作《廬山煙雨浙江潮》,但也有說是邵雍所作《首尾吟》。邵雍,字堯夫,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有《擊壤集》,卷20有135首《首尾吟》,但其首尾都是“堯夫非是愛吟詩”,其中并沒有這一首尾都是“廬山煙雨浙江潮”的詩。我直接翻檢了《蘇軾詩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以及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等人主編的《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紙質書,二書均附有篇名索引,并沒有找到相關詩題。因為手頭沒有中華書局的《蘇軾詩集》,故沒有翻檢,但我用了古聯公司的“經典古籍庫”檢索,該庫主要收錄的就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基本古籍,也沒有。至此可以肯定,古今蘇軾詩集中都沒有收錄這首《廬山煙雨浙江潮》。難道這是蘇軾集外佚詩?
如果是集外佚詩,那這首詩最早出現在哪本書里?由于中國基本古籍庫沒有相關記錄,我懷疑會不會是在杭州地方志里收錄的佚詩。于是我登錄“中國數字方志庫”,檢索后一無所獲。這時我又開始懷疑這詩是不是晚清近代人所作,于是登錄“瀚堂典藏”檢索,結果在日本1934年印行的《大正新修大藏經》“續諸宗部二”收錄的兩個日本禪師語錄《槐安國語》卷5以及《月坡禪師語錄》卷4里檢索到詩句,但都沒有提作者和詩題,另外在1925年的《華國》以及1936年的《申報》中各檢得一條記錄,前者說是蘇軾的詩,沒有提詩題。我接著檢索“瀚文民國書庫”,共檢得5條記錄,其中賈豐臻編《佛學易解》(商務印書館,1916年)第64頁有:“蘇東坡詩曰: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浙江為吾國有名風景之地,以此喻佛界。”陸翔輯《當代名人新書信集》(上海廣文書局,1920年)第176頁有高語罕《與朱一公論學》一信,開頭寫道:“你問我錢塘觀潮底狀況,我實在不愿意說:因天下事總是一種假相、幻境,沒得這一種假相,沒得這一層幻境底時候,以為到了這種境地,得了這一種假相,便是無上幸福,蘇子瞻所謂:‘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既到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真正不錯。”二者都說是蘇軾詩,但沒有詩題。
遍尋不得,我懷疑在后人所編與蘇軾有關的集子中是否有可能收錄了集外詩,于是重新檢索四庫書系目錄,發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冊里有明人凌濛初所輯《東坡禪喜集》14卷以及清人王如錫所輯《東坡養生集》12卷,于是翻檢一過,仍是一無所獲。后來在日本國會圖書館網站檢索,發現有中野伯元刊的《新刻東坡禪喜集》9卷的影像,于是也翻檢一遍,但也沒有找到。
一天翻檢下來,晚上我的眼睛已經受不了了。滴了眼藥水后,沮喪中,我上網用百度搜“廬山煙雨浙江潮”,在鋪天蓋地的“這是蘇軾最好禪詩”的結果中,忽然發現“知乎”關于“據傳作者為蘇軾的《觀潮》最早出自哪本古籍”的問題之下,去年已有人進行過類似的搜尋。其中網名為EukleidesWong和趙學浩的網友從日本禪僧編纂的《禪林句集》(又名《句雙紙》)里找到這詩被安到蘇軾頭上的一段軌跡,趙學浩認為1688年本《句雙紙》是已知最早的將此詩作者標為蘇軾的書,只是日本禪僧以什么為依據,把這詩說成是蘇軾所作,我們仍未可知。
此外,國際人文學會(加拿大)主辦的《文化中國》2021年第3期刊登了中國蘇軾研究學會李公羽論文《“廬山煙雨浙江潮”并非蘇軾作品》,但我沒看到這篇論文全文。
最終,折騰了快兩天,問題其實仍沒解決,只能說這詩不見于傳世的蘇軾詩集,不一定是蘇軾寫的,而從現在發現的文獻來說,可能是日本人最早說這詩是蘇軾所作,但不清楚他們這么說的文獻依據是什么。因此,目前包括大量專業研究人員在內的人們將這詩說成是蘇軾所作,其實未必是對的。
跟孩子說了之后,我有點兒興味索然。聊以自慰的是,借此機會翻了《東坡禪喜集》和《東坡養生集》,看了之后既感慨蘇軾的巨大市場號召力,又贊嘆明清書商真是會選題。
古人云:“不做無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此番搜尋,真可謂:動手動腳又費眼,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生涯如此亦可憐。
是為記。
(作者李鵬系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