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柱 航天教育中的引路“明師”
手繪 岳安達
中等身材,一張不笑時略顯嚴肅的國字臉,方框眼鏡背后一雙明亮的眼睛,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里,宇航學院的梁國柱教授并不打眼,但在學生心中,他卻是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專業課老師之一,是樂觀、親切的“老梁”。年輕的同事說起梁國柱,則都是希望“多和他取取經”。
去年,梁國柱入選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有人問起他的心得經驗,梁國柱笑著擺擺手說:“哪有‘名師’這么高的水平,我只是一直盡量讓自己成為一個明白點兒的老師。”
“明師”要明課堂
在宇航學院黨委書記劉睿看來,梁國柱的“明”首先表現在專業課堂上。
系統性、綜合性是發動機專業最突出的學科特質。“科學問題最艱深,工程問題最復雜,技術難度最高。”在梁國柱看來,系統地幫助學生提高能力,是比掌握具體知識更重要的課堂教學目標。
“計算推力室噴氣速度,影響這一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變量對參數的影響是什么,誰能講一講?”本科生田嘉琪還記得,梁國柱會在課堂上提出很多問題,還會花很多時間和學生推導公式,把不同公式的變量拿出來比較、推演。
火箭發動機專業集成了工程熱力學、氣體動力學、流體力學等多學科知識,需要學生在此基礎上分析、解決復雜的具體工程問題。概念多、計算復雜、原理艱深,不少學生對這門專業課很是犯怵。
在梁國柱的引導下,田嘉琪和同學發現,“原來,這些看起來繁多、復雜的發動機計算公式,其實都要用到諸如流體力學里的連續方程、動量方程等知識。”就這樣,那些已經學過的專業基礎知識,在梁國柱分享的經典案例、項目實例和實際問題中,不斷從陌生變得熟悉。
“很多本科生都和我提過,感覺梁老師兩個小時的專業課,每次都是嗖地一下就過去了。”本學期擔任梁國柱本科課程助教的火箭發動機專業博士研究生任嘉琳說。
與本科生課堂的重視原理、強化不同知識的系統聯結不同,在碩士研究生課堂上,“梁老師特別關注我們對問題的研究分析和解決能力。”碩士研究生郭雪松說。
郭雪松還記得,梁國柱有次提問,“發動機中固體或者液體的顆粒會附著在壁面上嗎?”依照常理,郭雪松本能地以為在高速氣流中,這些顆粒肯定會被噴出。經過自主討論、小組分享,他深深地記住了,“這些顆粒是有可能附著在壁面上的”。
“發動機是個系統,不能支離破碎地看它。”這是梁國柱總掛在口頭的話,面對擺在學生面前的一個個復雜工程問題,他認為,要注重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提高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明師”要擔責任
在校園里,梁國柱的辦公室在西北角,實驗室則在西南角,步行要15分鐘。這么多年來,只要在學校,梁國柱就這么來來回回地走著,不知疲倦地教著。
“我們專業的實驗特別復雜,不僅步驟多,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狀況也特別多,沒有經驗的話,一些問題會困擾很久。”第一次搭建實驗臺前,任嘉琳充滿了擔心,可她很快發現“梁老師會放手讓你大膽地干,然后在你快要‘崩’的時候拉你一把。”
剛入組的學生都會馬上發現,不管多小的實驗,梁國柱都會在場,“隨時隨地準備教我們”。
“梁老師這樣太辛苦了。”也曾有人不解。梁國柱卻說,“不在場就是沒有盡到我的責任。”他介紹,雖然高校實驗室都有著一套嚴格規范的操作流程,但是火箭發動機實驗風險點多,所以即便學生們的實驗操作已經很嫻熟了,為了保證萬無一失,他也要去現場看看。
在選擇火箭發動機專業之前,任嘉琳稍有些信心不足,“做發動機,我們要學習、了解、應用的知識太多了,不管是做實驗還是寫論文,都有點慌。”
面對學生對專業未知領域的些許迷茫,梁國柱顯得很“放松”。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發動機研究中的樂趣,他帶著學生一起讀文獻、做實驗……“梁老師自己是個很樂觀、對知識很好奇的人,大家能很快被他帶動起來,自己研究時不覺得有趣的事,他一加入就立刻很有吸引力了。”任嘉琳說。
為了做到這一點,多年以來,梁國柱把自己絕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給了學生。“學生永遠是第一位的”,他總是在指導完學生、修改完學生的文章后,才會擠出一些時間處理自己的事務。
很多老師會把科研和教學分開,但在梁國柱看來,兩者并不矛盾,都是為著人才培養去的,“我們的終極目標和最終產品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人。”
“要讓自己和學生真的明白,哪些東西是重要的、關鍵的,哪些是錦上添花、不必要的。”在梁國柱30多年的執教生涯里,他一直在追求教書育人最規律、本質的東西。
年輕教師喜歡捧著厚厚的書找教學“秘方”,這種時候,梁國柱會說,“沒那么復雜。學校不就是老師、學生兩類主體,教學、科研兩個活動,人才培養一個目標嗎?教師、學生互動好,一起達成好目標,這就算是成了。”
“明師”要引志向
“學航天一定是誓要為國家服務的。”課堂上,梁國柱總對學生說,一旦選擇了航天、選擇了火箭發動機這樣的事業,就絕不可能只想著自己,一定要有服務國家戰略、空天報國的情懷。
很多年前,同院大哥哥考上北航的消息,給還在遵義一中讀高中的梁國柱種下了一顆朦朧的種子。
“剛開始這只是一個抽象的夢想,但當我在北航受到了一大批老師的影響,體會到了他們對航空航天事業的執著、極高的專業水平和煥發出的個人魅力,這顆種子一點點地發芽長大了。”這顆被許多優秀師長費心澆灌的初心,讓他在上世紀90年代洶涌的市場浪潮里,最終逆流選擇了留校,繼續從事航天領域的研究。
“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我認為很少有人天生就很明確自己的志趣,知道自己愿為之奮斗一生的方向。”發現“苗子”,培養人才,引導更多的學生挖掘、堅定對專業的熱愛,梁國柱開始了更多的嘗試。
2019年5月17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三丙火箭成功發射。梁國柱在觀摩臺目睹了發射過程。3公里外,他的兩名畢業生正在發射臺上進行火箭發射的技術保障工作。
和梁國柱同去參觀的老師們很羨慕他,“這是很罕見的,一門兩師兄弟能同時在塔上擔任這么重要的發射保障工作。”
“學師長風范,干航天事業。”這也是梁國柱每每想起就會感到驕傲、自豪的時刻,也是他常常在課堂上分享給在校學生的身邊榜樣。每當他講起這樣的故事,年輕學子眼中的光芒總會變得更加明亮。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