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完善評價體系鞏固高教普及化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6-09  閱讀:次   |
42.9K

  不同時期的高等教育面臨著不同的發展問題與發展任務,需要建構與之相對應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突破50%,進入了普及化階段。如何通過評價轉型來回應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階段的發展問題,是教育部門和高校共同面臨的重要使命。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評價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

  回溯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巨大轉變。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以下;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吸納了15%—50%的適齡人口,在更大范圍內解放了知識活力和社會生產力;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為50%以上的適齡人口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現代化的教育資源。不同發展階段的高等教育評價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革。在精英化階段,高等教育評價方式較單一,隨著大眾化、普及化進程的加速推進,高等教育評價方式更加體現多元性、發展性。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具有多樣化、學習化、個性化、現代化的特點,這個階段的高等教育形態發生了變化,教育的發展模式也開始從“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不再過度追求“數量”的擴張。強調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學校,強調教育質量和教育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評價方式上更加注重教育的質量。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涉及深層次的教育質量觀問題。支撐高等教育更好發展的基礎環節就是教育評價體系的及時跟進和科學調整。結合當前的實際,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促進評價轉型:

  一是推進高等教育分類評價,促進高校人才培養的特色化和多樣化。評價是調控高等教育發展的指揮棒,有什么樣的教育評價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新時代的社會需求越發多元,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養也要趨向特色化和多樣化。為此,要有相應的評價機制予以支持與呼應。對不同類型高校的評價,要做到分類評價、分類考核、分類選優,引導不同類型的高?茖W定位,鼓勵不同類型的高校堅持辦學特色,堅守辦學定力,牢牢把握人才培養質量這條主線,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差異發展。要積極探索不同類型學校的評價標準問題,堅決克服“一把尺子量到底”、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的辦學行為,以科學的評價催生優質的教育。尤其要重視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評價,既突出人才培養的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又將其與研究型高校、高職高專院校的評價維度區分,探索與學校定位相適應、匹配度高的評價標準。

  二是優化評價指標體系,完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制。長期以來,高等教育評價存在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問題,高等教育評價改革勢在必行。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開始轉向以質量為重心的發展模式,如何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從學校層面看,首先,要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納入對不同類型高校的綜合考評,從方向性、源頭性、本質性的問題抓起,落實好高校黨的全面領導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問題。其次,要改進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和學科評估,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片面評價指標,強化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回歸高等教育本位。從教師層面看,應該牢牢守住師德師風這條底線,將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第一原則,探索教師“準入”“禁入”等相關制度,強化教師科研成果的質量導向、社會貢獻導向,不簡單以論文數、項目數、經費量、人才“帽子”等作為考量指標,突出教師在教學一線、學生工作一線的具體表現,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位學生。從學生層面看,要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念,更加注重學習的實際效果和終身可持續發展,擺脫傳統評價過程中的形式主義,避免無效評價。

  三是促進管辦評分離,鼓勵高校基于自主創新的內涵式發展。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來推動教育的管辦評分離,這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和趨勢,對于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至關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高校自主創新的能力和程度,但由于內外部的多種因素影響,實際成效與預期目標的差距還比較大。管辦評分離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受到高等教育系統內外多重復雜因素的綜合影響。要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發揮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作用。國家與地方政府要切實推進高校的管辦評分離改革,在制定完善相關文件的基礎上,抓好文件的貫徹執行,有效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高校要進一步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從決策、執行、監督等多個環節構建現代學校制度,確保學校辦學自主權的規范使用和有效執行。

  四是推動評價方式變革,克服過度注重規模和數量的績效評價缺陷。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評價深受績效管理主義的影響,在評價過程中比較重視量化評價數據結果。而高等教育評價改革又滯后于高等教育發展,導致量化、數據化的思想與方法主導和影響著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階段,如何在量化的基礎上促進質量改進和多元評價成為衡量評價方式是否合理的關鍵。因此,高校應不斷強化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突出強調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扎實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積極探索學術共同體評價、學術代表作評價等新機制,不將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作為衡量教師學術科研水平的唯一指標,破的是“五唯”,立的是實事求是更加客觀的“多唯”,堅決扭轉用數量取勝、唯篇數至上的不良導向,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石磊峰系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雷園園系麗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