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富有深意的成人禮
高考是富有深意的成人禮
余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19級本科生)
新聞回放
今年全國有1193萬考生報名高考,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年。有媒體發布了一個關于“高考故事”的問卷,兩百多名考生的故事,無論悲喜,最后都指向了高考結束后更加漫長而廣闊的生活。
主持人語
高考是青春道路上的一座驛站,承載了無數學子的拼搏與夢想、奮斗與未來。但如果我們把比例尺縮小一點,在更加宏觀的人生視野下,該如何看待高考的意義呢?當關于高考的點滴顆粒歸倉,又該以怎樣的態度與心情重整行裝再出發呢?這些問題關乎當下的選擇,也關乎未來的指南。本期的三名大學生,他們的高考記憶依然比較鮮活而生動,也在經歷大學生活洗禮后,收獲了更加豁達的心境與成熟的態度,這種識見本身便是成長的意義。
高考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見證歷史,當然,是個體層面的歷史。它是一個坐標,也是一種尺度。高考后,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年都會看一下高考題和報考人數,與自己高考那年相比,題目是不是更靈活了,考生是不是更多了。借此機會,用稍微宏觀一點的眼光審視現在的我比那個身處考場的自己進步了多少,有沒有成為當初自己想成為的人。
考場上和高考后的那段日子,交織著一個個瞬間:選A還是選B,要不要復讀,報哪所學校、哪個專業。上大學后,時間是一個個長短不一的節點。放眼望去,每一個節點之外都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我的那些高中同學,有人如愿進入理想的學校、理想的專業,就像高中時規劃的那樣;有人高分低報,和夢想專業擦肩而過,后來卻逐漸愛上不期而遇的研究方向;也有人發揮失常,現在備戰考研,向那座夢中學府發起二次沖刺;赝^去,我們或許仍然無法定位那些足以改變一生的瞬間,更不知道另一條人生路上的自己會不會過得更好、更順利。唯一確定的是,正是那些瞬間的選擇,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把這樣一場足以影響一生的大考作為踏上社會的起點,即是最好的成人禮。正是因為經歷了那些三年磨一劍的辛酸與掙扎,經歷了那些苦盡甘來的喜極而泣、水中撈月的灰心失望,還有查分數、填志愿、等待錄取通知書時的緊張、焦慮、不安、迷茫以及塵埃落定時的平靜淡然,才塑造、沉淀出了如今的我們。
現在身處大三的我,已經在實習中初嘗職場滋味。相比起高中時期,我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那時寫在日記中的所悟所得,放到今天依然適用。如果陷入迷茫,就向高考那個坐標回望。很多時候,初心就藏在你念念不忘的細節中,或許是父母師長在考場外等待的身影,或許是課桌上貼了三年的追夢宣言,又或許只是和朋友的一次拍手約定……
愿我們歷盡千帆,都能如愿以償。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