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人才培養助推高等教育“質量革命”
前不久,天津大學2022屆新工科畢業設計項目圓滿完成,來自10個學院的121名教師和172名本科畢業生參與到項目中,以明確的工程目標為牽引,協作還原真實的工程世界。新工科畢業設計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最后一環,是檢驗新工科改革成效的重要載體,同時提供了新工科人才培養推動高等教育“質量革命”的又一可示范、可復制舉措。
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工程教育地位舉足輕重。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工程教育改革創新,加快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卓越工程師,教育部從2017年開始推動的新工科建設,成為近年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面向未來、主動求變、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改革之一。時至今日,新工科改革已卓有成效,成為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體系,加快推進中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的有力推手。
新工科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范式,其核心目標是提升高等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積極回應新時代對于卓越工程師的迫切需求。經過新工科研究者與實踐者的5年探索,已形成一批可推廣的新工科建設典型模式,并達成三項新工科人才培養經驗共識,即注重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注重課程體系通專融合、注重產教深度融合。
注重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強調新的工科專業、工科專業的新要求、工科專業的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通過傳統工科專業之間的融合、工科專業與其他學科專業的融合,發展出更適應產業需求的新工科專業。同時,通過工科專業的新要求,為工科學生構建更適應工程需求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體系。2022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對現有學科體系進行調整升級,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再次明確高校現有學科體系依舊存在不足,新工科建設應進一步促進學科體系融合。
注重課程體系通專融合,強調學生視野思維的廣闊性與專業知識的前沿性。通識課程的目標是開拓學生視野,延展學業廣度,促進學生以多學科視角探索思考工程問題。專業課程強調科學知識前沿性,注重學生學科思維引領。通專融合的課程體系可以達成學生創造思維與工程思維并行培養的目標。同時,在各類課程中注重運用項目式教學、混合式學習等教學方式,可進一步挖掘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發展潛力。
注重產教深度融合,強調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培養新工科人才,提倡企業深度參與新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制定,提倡企業深度參與新工科平臺建設和課程建設。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產品和技術研發項目,從而使學生不再學習陳舊的知識,而是學習鮮活的前沿知識。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可幫助學生建立工程觀念,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新工科作為“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領頭羊,在體系、課程、教學和機制等方面發揮典型示范和支撐引領作用,為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提供新思想、新路徑、新方法和新技術,是打好提升質量、推進公平、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攻堅戰的關鍵。未來新工科人才培養應繼續堅持中國特色、堅持面向未來。作為推動高等教育“質量革命”、推動教育事業發生格局性變化的前沿性改革,新工科建設應當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產學研合作,特別是地方高校應當將新工科建設與當地產業發展相結合,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高水平大學應當關注“卡脖子”技術,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注重產學研合作。應當進一步推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打破學院和學科專業的界限,開展跨學院和跨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促進高等教育教學組織模式的變革創新。應當進一步構建新工科教師和學生能力模型,提升一線工科教師的新工科改革能力,促進新工科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應當更注重推進未來技術學院建設,聚焦未來革命性、顛覆性技術人才需求,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卓越工程師。
(作者劉鑫橋系全國新工科教育創新中心副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