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征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總結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中可以看出,黨的領導是堅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證,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才能行穩致遠。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黨自成立至今,所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提出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指出,黨領導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余年來,黨始終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朝著偉大目標砥礪前進。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顯著優勢和鮮明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些前無古人的創舉,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相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老路具有顯著優勢和鮮明特征。與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堅持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一切發展依靠人民、一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與西方資本主義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現代化,我們堅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幫助和帶動更多人富裕起來,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與西方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互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我們依據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堅持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諧共生。與西方資本主義以對外擴張掠奪實現的現代化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為對外合作發展理念的現代化,我們堅持用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的維度,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發展關系。由此看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必然通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而這樣的現代化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富裕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為世界提供了一條嶄新的現代化發展新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決定了我們能夠始終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前進。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強調:“只要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踐和歷史證明,黨始終是領導、推動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強領導核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創造者、推動者、實踐者。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必須堅持把社會發展普遍性規律同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按照我國國情和人民要求來建設現代化,絕不能以西方現代化為標準來衡量我國的現代化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以史為鑒、展望未來,我們要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就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才能越走越順暢、越走越寬廣、越走越自信。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遵循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也充分體現本國歷史傳統、基本國情、制度屬性和實際發展等特殊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體現了中國智慧、中國擔當,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作者張黎明系洛陽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