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教育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可持續教育是教育價值取向乃至整個人類思考模式和發展觀的轉變,它不僅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策略。
近年來,世界各地極端天氣時有發生,人類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作為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實踐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出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舉措,推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創新實踐取得豐碩成果。當前,以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戰略正朝縱深方向發展,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的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已經開啟。在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引領下,中國教育發展應進一步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藍圖,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進一步明確教育的時代功能。
教育應承擔重塑國民嶄新的價值觀和精神的重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全民普及生態文明理念、提升全民的可持續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此,將生態文明思想、目標和建設行動充分融入教育和學習體系,大力開展可持續教育尤為迫切。
可持續教育是教育價值取向乃至整個人類思考模式和發展觀的轉變,它不僅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策略。可持續教育能夠讓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可持續的理念,從而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永續保留人類享受美好生活的機會。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力倡導的未來教育新方向,在國際上,可持續教育已成為教育發展與創新的嶄新潮流。在中國,可持續教育充分體現在新時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的創新實踐中。近年來,中國學校、社區、企業等多元主體通過創建綠色學校,開展環境教育、生命教育、健康和福祉教育等,豐富和創新了可持續教育的本土實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藍圖正在指引著當前和未來教育體系的重塑與更新,面向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目標的教育建構,已經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時代使命。
大力開展可持續教育,應從以下方面著力: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動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快推動頂層政策設計與戰略布局,明確可持續教育的目標與路線圖,將生態文明與可持續教育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實現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全面滲透,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齊頭并進的新局面。同時,要增加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學校、社區、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的合作,構建新型的可持續教育治理結構,以充分發揮多方協同性,持續拓展可持續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為提升全民生態文明素養奠定基礎。
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開拓教與學新路徑。通過專題教育、通識教育、精品課堂、研發校本課程等形式加快推動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與可持續教育的有效、深度融合;通過營地教育、泛游學、項目合作等形式豐富和拓展可持續教育的創新實踐。要著力構建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框架,為開展可持續教育奠定良好基礎。要積極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行動為導向、以項目合作為抓手、以跨學科學習為基礎的變革式教學法,引導學習者逐步構建可持續知識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并在實踐中提升復雜、多變、不確定性條件下采取可持續行動的能力。
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多場景學習新生態。在正規教育層面,可持續教育涉及教與學的核心,不應將其視為現有課程的附庸,而應將其視為核心科目教育學習中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要充分整合各類教育優質資源,通過授課和學習幫助學生提升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能力。在非正規教育領域,媒體、社區、企業、民間組織等應更為普遍地參與及開展可持續教育相關工作,有計劃地把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理念、知識等滲入各類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公眾技能。
監測可持續教育質量,建設教育質量評價新維度。要加強可持續教育質量監測,持續推進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的監測工具研發。首先,評估可持續教育質量,不僅要挖掘和分析優秀、典型經驗,也要關注大范圍、大樣本、廣泛內容下的教育發展狀況;不僅要分析與診斷現狀,也要對未來的發展作前瞻性的導向、預測與調控。其次,要加強監測、評估與評價的深度融合,洞察數據背后潛在的規律與價值,提高社會、學校、教師、學習者對可持續教育的認知,改進具體教與學行為。最后,要結合對可持續教育規律的發現、現象背后本質問題的挖掘,實現對問題的反思以及對問題解決的指導,從而完成以測促改的完整閉環。
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在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各國要積極開展交流和分享。可持續教育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順應時代需求為可持續社會服務。在未來的可持續教育中,更應凸顯其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趨向以及人類社會的根本、長遠共同利益等的相關內容。唯有如此,才能推動世界各國和地區及其人民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也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新時代的中國正朝著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目標不懈努力,如何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過程中推進教育目標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有機融合,開創中國可持續教育的新局面,需要我們持續關注、思考和探索。
(關成華系北京師范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超凡系該中心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