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使命全面服務鄉村振興
牢記使命全面服務鄉村振興
沈陽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劉廣林
■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筆談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報刊社合辦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高校而言,服務鄉村振興不僅具有天然優勢,更是踐行初心使命的本質要求,是廣大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沈陽農業大學主動應變,加強全局性謀劃整體性布局,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更多資源匯聚、更多人才下沉、更多科技下鄉,全面服務鄉村振興。
一是健全領導體系加強統籌,聚合服務鄉村振興力量。學校成立全面服務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以黨委一號文件出臺《關于全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統領全校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組建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設立1000萬元鄉村振興工作引導性經費,引導推動廣大師生投身鄉村振興,在服務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二是對接鄉村振興發展需求,強化科技成果有效供給。學校實施鄉村振興“科技供給計劃”,樹立把學問做到鄉村振興田間地頭的鮮明導向,重點圍繞遼寧(北方)特色優勢產業凝練研究方向,凝聚創新力量,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近5年,學校牽頭主持承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7項,遼寧省重大專項等省部級科研項目500多項。在北方超級稻、設施蔬菜、人獸共患病、特種玉米、草莓等領域,產出一批標志性成果。
三是創新服務工作體系機制,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學校實施鄉村振興“鄉村服務計劃”,重點實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1234”工程,開展“十百千萬”行動,在遼寧布局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基地,探索遼寧(北方)不同區域、不同產業鄉村振興發展模式。“1234”工程,即圍繞“區域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振興發展”這一中心;打造“種養、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縣域產業鏈”和“按縣、鄉、村三級建立的鄉村振興示范鏈”兩個鏈條;開展技術服務、高素質農民培育、縣域產業協同體建設三項支撐工作;實現技術有支撐、人才有保障、產業有組織、農民有收益四個目標。“十百千萬”行動,即重點圍繞10個區域農業主導特色產業,組建百個技術團隊,選派千名專家服務,組織萬名學生參與,做好服務鄉村振興工作。
學校加強校地、校企合作協同,與遼寧省內外15個市(縣、區)簽訂協議開展戰略合作,與法庫、昌圖、海城、彰武4個縣全面共建、打造鄉村振興綜合示范縣,與1200多家涉農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學校持續向示范基地選派科技副職、專家團隊、科技特派團(員)、第一書記、工作隊,對接需求提供靶向服務,他們扎根基層一線,帶頭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主動干,為鄉村發展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服務。
學校利用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構建高質量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支持農民提升學歷層次、更新從業知識、提高從業技能,增強他們的“造血”能力和發展后勁。堅持圍繞一個核心產業(一村一品)、辦好一個培訓班、建好一個生產示范點、對接一個專家團隊、培養一批鄉土骨干、輻射引領一方農民致富“六輪驅動”目標導向,扎實辦好農民教育培訓。
如今,學校廣大師生每年上萬人次奔走在田間地頭生產一線,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學校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助力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作為遼寧省唯一的農業本科院校,學校定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揮專業優勢,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