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向與任務
時代是存在之基,也是發展之本,更是研究之源。為了聆聽時代聲音,回應時代呼喚,破解時代之困,滿足時代之需,我們要開展“基于新時代的教育研究”和“為了新時代的教育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主題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科學研究的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第一,關注教育的“國之大者”。“國之大者”,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4月在陜西考察時提出的。他說,要自覺講政治,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之后他又多次提及。今天我們說關注教育的“國之大者”,就是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來審視教育,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指導教育,站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場景來研究教育。
關注教育的“國之大者”,一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加強對國之大局、國之大要、國之大事、國之大計的教育研究,加強對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教育戰略問題研究,特別是在如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方面,著力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標志性成果。二要開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理論根基與社會使命的研究,不斷完善新時代的教育理論體系。三要本著“全球視野看中國”和“中國立場看世界”的宗旨,把國家發展、民族復興與人類前途、世界命運關聯起來,持續開展中國教育的國際研究和國際教育的中國研究,不斷增強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第二,關注教育的“教之本者”。“教之本者”是教育的靈魂與核心,是教育的初心與使命,也是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它是指教育要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今天講教育的“教之本者”,就是要“立德樹人”,研究新時代的育人育才規律。關注教育的“教之本者”,一是要研究教育如何使人成為“人”、成為“中國人”、成為“新時代的中國人”。二是要探究教育“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就是要持續探尋時代所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規律。三是要回歸教育的“本然”,把“詩意的生活”作為教育的理想,讓學生回歸良性的生活樣態。四是要研究教育的“本色”,即教育真諦的問題,它要求承載教育根脈和血液的教師,通過知識生成、心靈碰撞、情感交流、課程體驗等去影響學生,不斷開辟教育的美好未來。
第三,關注教育的“時之變者”。教育既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又是時代變革的推動力量,研究教育,必須具有較強的時空觀念,實現“以時代之眼看教育”和“以教育之光看時代”的統一。今天,我們關注教育的“時之變者”,一是既要看到全球政治、經濟、科技等的動態性和變化性,以發展的眼光研究教育,又要認識到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以教育的主動求變、科學識變、積極應變去適應世界之變、社會之變和未來之變。二是要研究時代與教育的關系,即把教育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改革開放乃至中華文明史的場景加以考察,厘清教育發展的“變”與“不變”。三是要研究新科學、新技術、新思想、新文化、新發明、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等,敏銳捕捉其對教育要素、教育過程、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傳媒等的影響。四是要研究教育改革的國際經驗,從中尋找中國教育改革的“他山之石”。
第四,關注教育的“民之切者”。作為一項社會公共服務,教育的任何改革與發展都始終牽引著全社會的“神經”,也影響到國家和社會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群眾對享受美好教育的需求和期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關注教育的“民之切者”。一要本著堅持以人民中心和人民至上的理念,著力研究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與滿足感。二要分析研究波及范圍大、涉及面廣、影響深遠的關系人民群眾利益的重大教育政策和教育法令的貫徹執行,保證其有效實施。三要本著公平正義和包容性發展的原則,研究社會上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小眾群體、非主流群體等的教育現象與教育問題,提高其教育獲得感。四要研究社會上的教育輿情動態,持續引導正向的、積極的教育輿情,努力控制負向的消極的教育輿情,并積極化解教育矛盾,保證教育事業的良性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南鋼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副編審)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