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外學校以培養國際人才為目標
日本海外學校,是由日本文部科學省和外務省牽頭,在日本之外創辦的國際學校。根據文部科學省統計數據,1971年至2020年間,日本在海外開設了95所日本人學校、228所海外補習學校和7所私立海外學校,日本人學校和海外補習學校在籍學生人數達到了38250人。
日本海外學校類型與管理
目前日本海外學校基本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日本人學校。該類學校是實施與日本中小學同等教育制度的全日制學校。日本人學校的招生對象僅限日籍子女,主要為日本外交官、日企員工子女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在學段上,日本人學校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學段。日本人學校一般由海外日本人協會、海外企業代表、學生家長代表等共同構成的學校運營委員會負責日常運營工作。在課程內容方面,日本人學校教授與日本本土學校相同的教學內容,使用原版日語教材。
第二種是海外補習學校。該類學校主要為海外日語學習者和日籍子女提供日式教育,是一種非全日制國際學校。海外補習學校一般利用周六日和放學時間為學生提供日本小學或中學部分課程,并以日語為主要授課語言。在運營方式上,海外補習學校與日本人學校一樣,由學校運營委員會負責日常運營工作。相比日本人學校的“封閉性”,海外補習學校的國際化程度更高,在招生、教師聘用方面包容性更強,但也存在學校經費不足、教師待遇偏低引起教師流動性過大、教學質量難以保障等諸多問題。
第三種是私立海外學校。此類學校在招生對象、教學內容、教材使用方面與日本人學校基本相同,但在運營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教師聘用方面,私立海外學校的教師主要由日本本土學校自行招聘并派遣,不需要經過文部科學省統一安排。
日本海外學校的功能屬性
2022年6月17日,日本《海外教育機構教育促進法》頒布并實施,明確了日本海外學校的發展方向。
第一,日本海外學校要鞏固已有的辦學成果,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與日本本土學校同等的教育水平。為此,文部科學省擴大海外教師派遣規模,確保海外學校教職員工充足。文部科學省充分利用各地推薦的優秀教師和大學師范生資源,通過嚴格的選拔程序和在職研修培訓,保證外派教師具有相應資質與能力。同時,外務省加大海外學校的補助力度,提高外派教師待遇,提供遠程學習和信息化設備,幫助海外學校優化校園軟硬件環境,保障海外學校安全。
第二,日本海外學校要變革原本以“母語學習”為主導的課程內容,拓展日籍子女的全球化視野,確保日籍子女養成尊重理解多元文化的價值觀,促進以日本海外學校為中心的國際交流,努力將日本海外學校打造成全球人力資源開發的前沿陣地。日本海外學校以培養國際人才為目標,實施課程開發項目,設計覆蓋全學段的國際課程,利用海外特色資源開展實踐性教學,培養受教育者的全球勝任力。
第三,日本海外學校要利用自身獨特優勢,增加國際學生比例,形成多元文化氛圍,促進其他國家對日本的理解。日本海外學校與當地日本企業等緊密協作,向國際社會傳播日本教育理念。同時,日本海外學校與當地學校密切交流,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促進師生交往,成為日本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
對海外中國國際學校的啟示
充分利用獨特優勢,拓展對外交流功能。日本海外學校不僅承擔滿足日籍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就學需求的基礎功能,也是日本國際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平臺,更逐漸成為日本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海外中國國際學校首先應該滿足駐外機構、海外中資機構工作人員以及赴海外經商或務工人員隨居子女的就學需求,同時為海外華僑華人子女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文化提供便利,不斷提升辦學質量與水平,實現海外中國國際學校與中國本土學校同等乃至更優的教育質量。其次,海外中國國際學校要充分發揮國際化優勢,開發將國際視野與中華文化相融合的國際課程,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最后,海外中國國際學校要加強與當地學校的溝通和聯系,傳播中國教育經驗,講好中國教育故事。
優化學校管理,創新辦學模式。在日本海外學校的辦學體系中,海外學校的日常運營和決策均由日本人協會、家長代表、企業代表等共同組成的學校運營委員會負責,政府機關主要發揮監督協調作用。這樣的辦學模式既能發揮政府對海外學校辦學質量的“兜底”作用,又能充分調動民間團體和學生家長的積極性,實現政府、家長、企業、協會等多方協同。中國學校走向海外也應將國家力量和社會資源相結合,開辟多元海外辦學模式,發揮海外華僑華人團體、中資企業的積極性,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治理,在降低辦學成本的同時,更好地提高海外學校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海外辦學的重要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國民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以及提高學生的身份歸屬感。日本海外學校通過使用本國寄送的教材,在海外課程中加入日本文化、歷史和道德的內容,實施與日本本土中小學同等的教育制度以及聘用日本教師來保障日本教育的“原汁原味”。海外中國國際學校要堅持黨的領導,增加中國文化課程比重,提升學生中文水平,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對中國的認同。
(作陳川 宋佳系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正文結束)
